您的位置  孕前准备  遗传优生

乡村振兴视角下“两山理论”的文化意蕴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7-0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既是生态文明视角下乡村科学发展的逻辑主线,也是文化创意视域下乡村振兴的思想主线。“两山理论”的实践,为解决乡村经济发展布局不平衡和乡村公共服务动力释放不充分的主要矛盾,提供了创新思维,为寻求乡村生态、生产、生活均衡发展与乡村文化、文明、文脉有机传承的整体协同,提供了文化逻辑。

  彰显乡村文化观念创新

  乡村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单元,以一方水土的独特精神和审美创造,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以一村一貌的自然风景和民俗风物,形成了美丽的在地创造,更以具有乡土情感、乡愁情绪、乡村情调的特有基因,彰显出真实、生动的场景。“两山理论”提供了一个认识乡村的多维视角,发掘乡村的多元文化,重塑乡村的多边关系。以“绿水青山”为基底,以“金山银山”为愿景,新时代的“美丽乡村”,既是卓越的自然美景,又是生动的生活图景;既是乡土文化的起源地,又是以精神故乡的现代回归引领乡村高品质生活的承载地。

  “两山理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本质上倡导一种多元包容的生态观。千百年来,乡村在演进和发展中,因自然地理条件、生产劳动方式、民族习俗文化、历史发展机缘等各具特点,而形成了多样文化,吸纳丰富的样态。“两山理论”提出适度开发、统筹发展、全域协同的发展理念,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城市更新与乡村复兴的均等均质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理论影响,赋予了乡村文化无限的民族活力和源远流长的基因,更赋予了实现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最大公约数的有效路径。

  “两山理论”对经济与文化关系的深刻理解推动了乡村振兴的系统建构。认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本质,把握经济文化发展秩序和时间空间构建时序,体现了乡村振兴中文化作为生活方式和精神食粮两种路径的意义:前者是居民日常生活场景,需要绿水青山的“如画”景象;后者是居民消费体验的精神升华,需要绿水青山的“如画”景象创造出“金山银山”的物质基础。它们共同让人们获得生活的满足、生命的丰富、生态的享受、生产的快乐。

  “两山理论”对复杂的乡土文明的生动诠释,深入解答了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两山理论”强调生态保护的有限性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在自然资源承载力有限条件下探索创新融合的发展之路。“两山理论”强化绿水青山的资源转化,由矛盾对立向发展统筹转变,把自然之美和文化之光作为社会生产力统一起来。“两山理论”强调绿水青山成果共享,以内涵式发展、约束式发展开启了多维度、多元化、多样性乡村发展之路:一方面能无形化解乡村社会属性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又能迅速融入当下生活的变通性,为文化创意引领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基础,营造发展生态,优化拓展环境。

  破解乡村发展多重矛盾

  当前乡村困境的根源在于思想观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许多乡村往往守住“绿水青山”,难得“金山银山”,生态脆弱区的精准脱贫迫在眉睫,深度贫困和连片贫困现象依然突出。还有许多乡村牺牲“绿水青山”,暂得“金山银山”,盲目发展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虽然一时对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财税贡献,但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巨大治理和修复代价面前得不偿失。“两山理论”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以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既继承了中华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又深刻把握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事物发展演进过程中的辩证统一性。

  “两山理论”提供了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高质期待和解决现实落差之间矛盾的有效思路。新时代城市居民要求乡村提供充足安全的农产品,清新洁净的空气和水源,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还要求乡村农耕文化、乡愁寄托等丰富的精神产品。乡村居民希冀乡村产业兴旺、经济繁荣,希望拥有稳定收入、实现体面就业,享受完善服务设施和优质文化服务。“两山理论”以一种“因地制宜”的现代性模式,转变思维范式,拓展文化业态,优化文化生态,为传统乡村文化发展和现代乡村产业振兴共同开出“新药方”。

  “两山理论”提供了解决乡村经济发展与环境营造、文化建设之间不均衡不充分问题的价值导向。由于历史传统、现实形势、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等不同,中国乡村既呈现东中西部发展基础的地区差异,也表现出乡村资源禀赋内部性差异,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滞后、布局不均衡、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尚未真正解决。”两山理论”以一种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的发展模式,既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尊崇生态规律,又关注围绕“乡土性”带来的“当地感”和“历史感”,以自然景观和怀乡范式,共同构成传统文化、农耕文明互相浸润和渗透的乡村可持续发展范式。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两山理论”依托人与自然的双向协同,围绕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立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当下实践,是重建乡村文明体系的思想之光,是重塑乡村文化治理的理论依据,是重构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准则,是重新发现乡村之美、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方法论和方程式。

  乡村振兴应以文化自觉为灵魂。“两山理论”对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其核心是新发展理念下人的思想观念和自觉意识的重塑。只有以文化自觉为内在精神力量,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重建乡村文明体系,树立正确的自然发展观,构建秩序的文明价值观,才能让乡村“土地的黄昏”焕发思想之光,展现文化之力。

  乡村振兴应以文化治理为动力。“两山理论”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及其冲突的把握,对生态环境容量的有限性、生态环境质量的不可逆性的把握,其本质是探索基于东方智慧的系统内生的治理之路。只有推进全面联动,培育主体意识,提高脱贫能力,提升治理效能,才能激活乡村居民自治能力和创新活力,探索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机制,使乡村实现永续发展。

  乡村振兴应以特色文化产业为突破。“两山理论”提供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不同境况下协同发展、系统创新的美丽乡村营造方式。以自然禀赋营造生活场景,以创新创业创造生产场景,打造生活富足、精神富足的生活图景,是对“绿水青山”的萃取和对“金山银山”的升华。只有将乡村生态景观、生产活动、生活空间串联叠加,置于广袤的乡土生活中生存、演绎和流变,才能实现从自然修补到生态修复,最终回归乡土故里的文化升华。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建设路径研究”(8CH20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