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孕前准备  遗传优生

“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0-2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今年81岁的樊锦诗有很多头衔,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改革先锋”,以及刚刚获得的“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但人们提起她时,总还是亲切地称她为“敦煌的女儿”。

  这个江南姑娘25岁来到敦煌,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如今的耄耋老人,她扎根大漠为敦煌献出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人生。

  国庆前夕,樊锦诗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当天下午在文化和旅游部的交流座谈会上,樊锦诗说这枚奖章是党和国家对数十年来莫高窟人以及全国文物工作者,为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取得成就的肯定和褒奖。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樊锦诗:我理解,习总书记希望我们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力争把敦煌研究院建成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典范,敦煌学研究高地;争做文物保护利用的实践者、贡献者、引领者;争做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新者。

  1962年即将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的樊锦诗来到敦煌莫高窟实习,那是她第一次接触到莫高窟。然而沙漠戈壁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生活条件,让长于上海、从小家境优越的樊锦诗一时难以适应。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樊锦诗:本来我胃口就不好,伙食也不好,估计就是水土不服,有可能营养也不行,后来老师一看我不行,就叫我提前走了。说实在的,就想着我再不回来了。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 孙庆伟:但是第二年她大学毕业,大学毕业的时候按照这个当时是国家统一分配,她和她们班的另外一个同学就被分配到了敦煌。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樊锦诗:我父亲一看就急了,就马上给我回了一封信,还写得挺厚,实际上这是让我转的信,转给学校领导、老师、系领导、校领导,我一看这封信我就没有转,倒不是说我有多高尚,我一想,我不是表态愿意服从分配吗?我怎么又把家长搬出来给我说情?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 孙庆伟:她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所以她义无反顾地去了敦煌,这一去就没想到就是个几十年,就是一辈子。

  1963年,25岁风华正茂的樊锦诗怀抱着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梦想,千里迢迢来到敦煌莫高窟,每天她都在洞窟内反复观察,并开始了对洞窟断代分析的研究。1974年,樊锦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扎根戈壁投身祖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初心也从此更加坚定。在研究洞窟的过程中,樊锦诗发现洞窟内的壁画因为病虫害问题会起甲、脱落,这让她焦急万分。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樊锦诗:它的背后是石壁,就是崖体,它崖体在支撑这个壁画,可是崖体里头有水,崖体的水过来,它不要说水,它有一点儿潮气,它这个泥就软了,那么有潮气就软了干了就收缩,一胀一缩,壁画就弄坏了。背后的问题你解决不了,前面怎么解决?

  1987年,莫高窟作为中国首批6个遗产项目之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经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牵线搭桥,敦煌研究院从1989年开始,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东京文化财研究所等机构,在石窟环境监测、风沙防治、病害壁画机理研究、保护修复技术研发等方面全面合作。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樊锦诗:什么叫科学保护时代开始呢? 首先是分析试验壁画是什么材料做的,它为什么会有这个病?原因在哪?还有就是它这病形成的一个过程,形成一个抢救性的科学保护的体系。

  敦煌莫高窟科技保护体系正在建设中,伴随西部大开发、旅游大发展的热潮,莫高窟的游客数量急剧增长。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坚持敦煌开发一定“把保护放在首位,先保护再利用”的原则。2003年,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樊锦诗联名其他委员正式提交了《关于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议》的提案,被全国政协列为重点提案,2008年,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正式启动。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樊锦诗:1979年是一两万人,到2001年31万的人流量,我一下就警觉了。参观人数增加的速度,这是我们必须要专门预测的,我们很担心,不让游客看不行,看坏了也不行。为了做好控制,就想到了使用数字化。

  2005年,莫高窟在中国首创“旅游预约制”,入洞人数得到了有效控制。很多人不理解,说樊锦诗有钱不赚,真傻。但是樊锦诗并不为之所动。她利用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积极呼吁和推动相关保护法规的出台,在她的倡议和推动下,《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先后公布实施。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樊锦诗:那么怎么保护呢?我想到了两个方面,一个是从管理措施,法律、行规、规章、制度、规范等等,第二是科技手段。

  经过10年的探索,“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成立,用电影和实地参观相结合的方式,减少了游客参观时间,提高了洞窟承载量。2011年,樊锦诗与合作单位经过反复试验,研发了十亿级像素照相机。这部照相机把过去无法拍摄的佛龛和塑像变成了可能,实现了完整的洞窟档案。2016年,“数字敦煌”网站上线后,30个经典洞窟、4400多平方米壁画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向全球发布,游客在电脑前,就宛若在石窟中游览一般。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樊锦诗:观众说这个好,比光看洞好,一是有了准备了,有了这个敦煌艺术的信息量,已经有了,然后我们还有二维码,他再看洞,这样的观众比不看电影的观众看洞的兴趣都大。我不能因为要保护文物把观众拒之门外,我也不能这么做,我还是要双赢,保护利用双赢。

  从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历经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的坚守,莫高窟不再是“沉睡了一千年的标本”,而真正成为能为世人共享的艺术宝库。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和实践,敦煌研究院在壁画数字化研究、古代壁画保护研究、土遗址保护研究、考古现场出土文物保护研究等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敦煌研究院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输入了印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敦煌研究院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敦煌学的研究中心。(央视记者 石岩 孟颖)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