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岩画:修补条条裂痕 追回千年时光
岁月失语,唯石能言。贺兰山岩画用简单粗犷的线条勾勒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如今,有的岩画虽已斑驳脱落,但依然展现出夺目的艺术光芒。
“经历了上万年的风雨洗礼,目前贺兰山岩画大部分已进入了衰老期,特别是自然风化、环境污染、坍塌、人为破坏等加速了岩画的消亡进程,我们已对岩画的各种病害进行了有效保护。”银川世界岩画馆副馆长李学军说。
李学军作为岩画修复的参与者,亲历了多次修复过程:“岩画的修复跟人检查病一样,首先确定哪些因素是破坏岩画的病因,其次,为什么某些岩画的剥落风化现象特别严重,搞清楚贺兰山岩画的病害类型。只有在对上述问题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掌握一定的资料信息后,方能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贺兰山岩画的微观保护措施和试剂、溶液,对症下药,找到行之有效的保护办法。”
2008年,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邀请南京博物院的许飞研究员等多名石质文物保护专家编制了《贺兰山岩画本体抢救性保护方案》,报请国家文物局审批后,先后分两个阶段对贺兰山20多幅岩画进行实验性保护。
岩画的修复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表面封护试验、岩石试件的加工处理、超声波检测、岩画表面清洗……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每次开始一项新的修复工作,依旧会保持一颗与岩画初次相遇时的学徒之心,以最大的耐心为这些不会说话的“病人”治疗。
“第一阶段先选取两处贺兰山岩画之外的岩石裂缝进行实验,石质空鼓、脱落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但石质外部在阳光照射、雨水侵蚀、风沙肆虐影响下局部发生疏松现象,而且外部封漏勾缝处普遍呈现黄色,与贺兰山本体颜色不相符合,影响了岩画本体的美观。”李学军说。
找到原因后,李学军多次建议南京博物院刘慧云高工采取贺兰山本地岩石,经过粉碎、筛检后采取堵漏、填缝等新方法,意见被采纳并付诸实施后,有效解决了上述难题。
经过2年多的观察和超声波探测,岩画石质内部稳定,没有出现裂隙与空鼓现象,外部采用贺兰山本体的石头粉碎对裂隙进行封堵,第二阶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封堵勾缝颜色与本体颜色差别不大,粘合程度达到90%以上。
岩画表面的岩石本体在自然环境中处于不停地风化之中,砂岩文物本体表面是否需要防风化操作,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在争论之中。“我们拟在施工过程中,选择几块10×10厘米的岩画本体,在其周边做一些封护实验,封护效果在自然环境下长期检验,为5年甚至10年后的科学保护提供重要的实践参考。”李学军说。(记者 马 忠)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 标签: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