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孕前准备  遗传优生

单霁翔:为自己免费“添置”一件文物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1-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看智慧文博时代博物馆之“变”

  11月19日,湖南文博界迎来两场学术盛宴:一场是在湖南省博物馆举行的2019智慧文博论坛,另一场是在湖南大学举行的湖南(金秋)文物博览会系列活动之岳麓论坛。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以鲜活的事例,阐述了在智慧文博建设中,博物馆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

  现代技术,让大众对文化遗产充满“爱”

  近年来,近600岁的故宫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网红”。故宫口红、“雍正萌萌哒”表情包等文创产品受到热捧;故宫开放面积从30%扩展到超过80%;石渠宝笈特展等多个精彩展览引发“故宫跑”……每一项举措都是“引流”利器,2018年,故宫年度参观人次达到1754万,成为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

  “有魅力的文化资源才能得到人们的呵护。”作为故宫走红的“幕后推手”,在演讲中,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如此说。

  “保护和利用都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传承。”单霁翔认为,保护文化遗产,不是政府或者文物部门的专利。当每个群众都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形成强大的保护力量时,文化遗产才真正安全。

  信息化工作是连接文化遗产保护和广大群众的桥梁。

  曾经,故宫的大多数文物“沉睡”在库房里,大件的甚至暴露在风雨中。单霁翔认为它们“毫无尊严”。躺在墙角下的北齐时代菩萨,“脸色不太好”。被海绵裹着、躺在担架上的兵马俑,“像一个伤病员。”

  信息化技术让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与故宫“亲密接触”。没有时间去北京,登录故宫网站,便可“360度全景虚拟漫游故宫”。1862690件文物藏品全部在线上展出,你可以细细观赏三羊尊上的每一道纹饰,慢慢品味《展子虔游春图卷》的每一处笔画。故宫的官方微博每天都要进行局部改版,白天讲建筑,晚上讲故事,很受年轻人欢迎。登录《每日故宫》APP,每天为自己的“文物藏品库”免费“添置”一件文物。这样有趣的APP,除了《每日故宫》,还有《韩熙载夜宴图》《皇帝的一天》等。

  以信息化为代表,现代技术为到故宫参观的观众增添安全与便利,增加体验与乐趣。全部网络购票,限制、分散人流,拥挤的“人山人海”变成了秩序井然的舒心游览。遇到古建筑在修缮,暂时不开放也不用太遗憾。去数字体验馆,“坐”在养心殿皇帝的宝座上,“批阅”奏折,“召见”大臣,每个大臣都会说500多句话,让你心花怒放。

  “保和殿、乾清宫等宫殿是木结构建筑,容易着火。里面的许多古物都是纸质、丝织品,不适合长时间光照。因此,很长时间这些宫殿都黑漆漆的,观众怎么也看不清。”单霁翔说,故宫通过对现代技术的运用,“点亮了”众多宫殿,“观众看得清楚了,这些宫殿的保洁保护工作也做得更加周到细致。”

  “故宫和华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再过一段时间,大家打开手机就知道故宫里面有多少展览,多少人在看;哪个洗手间离你最近,有没有空位;要买的文创产品在哪里,还有多少存量……”单霁翔强调,故宫做得好,不仅是在于技术先进,关键是所有项目都立足于深挖自身的文化资源。

  警惕单纯靠技术解决所有文化问题

  “荷兰皇家博物馆数据开放走在全球前列,它把超过10万件馆藏文物的高清大图都放在了其网站上,又在博物馆建筑外部挂了禁止拍照的醒目标志。这是什么意思?”在《“颠覆性技术”正在如何影响博物馆?》的主旨演讲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抛出了这个问题。

  安来顺认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量子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云服务、沉浸式体验等“颠覆性技术”根据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以多途径的方式循序渐进进入博物馆。除了提高了博物馆的管理效能,改善观众的参观体验,这些技术的影响还延伸到了博物馆的文化价值层面,通过语音导览、虚拟博物馆、VR体验等,创造了与公众对话的全新模式。

  “技术带来无限的可能之外,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安来顺说,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不少博物馆工作者忽略了对信息的精心处理,仅仅停留在简单将年代、大小等文化资源的数据和信息展示出来,这样难以让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

  “展示的文物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产生了怎样的作用?与其他事物有怎样的关联?与现代社会有怎样的关系?”他说,要警惕单纯靠技术解决所有文化问题的趋势,智慧文博建设要在数据(未加工的数字和事实)、信息(处理过的数据)、知识(鉴别过的信息)、智慧(数据+信息+知识+行动+反馈)之间找到逻辑联系。

  为了解决参观人数多而产生的巨大讲解需求,语音导览已成为各大博物馆的标准配置。美国布鲁克林博物馆也是如此。不同的是,布鲁克林博物馆的导览平台不仅仅是系统单向输出信息,还有一个由博物馆员工、大学教授、艺术家组成的志愿者团队,随时解答观众提出的问题,并据此对展览进行改进。如许多观众对十几件古埃及雕像都没有鼻子提出了疑问,馆方不仅进行了解答,还增设了相关内容的解说。

  “进入荷兰皇家博物馆,工作人员会为观众提供纸和画笔,人们在对着展品画画,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安来顺解读该馆悬挂禁止拍照标志的意义,不是不让观众拍照,而是不需要,亲身体验是博物馆文化的重要内容。(记者 龙文泱 通讯员 李叶 胥扬)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