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婴幼护理  0-1岁

创新药企业上市潮起 专家称估值体系亟待重建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7-0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本报记者 张 敏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7月8日,A股生物医药行业总计有301家公司,其中总市值超100亿元的上市公司总计有95家。值得一提的是,创新药企百济神州、君实生物、基石药业等在尚未实现盈利情况下,市值已经远超百亿元。

  随着创新药企估值水涨船高,多家未盈利的生物医药研发企业赴港上市,包括歌礼制药在内出现了上市之后股价破发的情况。这也让包括国内投资机构及有意愿布局生物医药领域的传统药企“望而生畏”。

  在业内人士看来,创新药企的估值模式不同于传统制药企业。如何对创新药及研发企业进行合理的估值,是未来医疗投资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不同于传统的看企业或者产品盈利能力的估值方法,在研新药的估值体系应该重新确立。“合理的估值有助于创新药的研发和企业的发展”。

  创新药估值体系将重建

  众所周知,生物医药、尤其是创新药的研发需要耗资数十亿美元、耗时五、六年甚至十年,而这也让众多投资机构望而却步。

  一位投资人士向记者介绍,美国纳斯达克有很多尚未实现盈利就上市的生物药企,它们烧钱的同时也有持续较好的估值。中国的创新药投资理念也在变化。由于新药研发周期长,创新药企业在早期无法实现盈利,常用的PE等相对估值方法不适用创新药企的估值。

  对于创新药企的估值,一家创新药研发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创新研发阶段的生物医药一大特点是,它每个临床阶段的研发都有价值。”

  兴业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徐佳熹认为,随着创新药政策环境逐步与欧美接轨,A股、H股资金来源的国际化和创新药标的的日益增加,未来创新药估值体系将有望实现从PEG向Pipeline(产品管线)转变,今后具有大品种pipeline的企业将会获得估值溢价。

  “大多只有一条或者两条全球首创新药的管线,为平衡风险,其他管线会是best-in-class或者me-better。”上述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丰富的产品管线有助于降低投资的风险。

  不过,也有一些创新药企选择另辟蹊径。

  对于创新药的风险和挑战,创新研发企业索元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罗文向记者介绍,公司的模式是从国际大药厂引进经过临床II、III期试验证明其安全性并对部分病人有效的新药,利用其独创专有的生物标记物(biomarker)平台技术在残余的临床样本中找到可预测药物疗效的生物标记物。通过使用这些新发现的生物标记物作为伴随诊断来筛选病人,公司重新开展临床试验,从而优化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提高新药研发成功率。

  “上述模式省却了药物靶标鉴定、高通量药物筛选、临床前实验、早期临床试验等步骤。从药物收购到批准,约为期4-6年,包括收购费用在内,只需花费2000万至5000万美元。”罗文向记者介绍。

  创新药成医药投资最大“风口”

  创新药一直是医药研发皇冠上的明珠,从中长期而言,创新药仍是未来几年医药投资的最大“风口”。而我国创新药研发亟需取得突破的领域仍主要集中在first-in-class药物的研发。

  “目前国际通行做法是通过并购或者license in的方式获得重磅创新药,比如美国辉瑞、以色列Teva以及我国的再鼎医药、基石药业、索元生物等。”久友资本执行合伙人孙毅表示。

  其中,license in,其核心是“产品引进方”向“产品授权方”支付一定的首付款,并约定一定金额的里程碑费用以及未来的销售提成,从而获得产品在某些国家或地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商业化权利。而这也是中国制药企业布局创新药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途径。

  随着科创板、港股主板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和医药行业自身估值标准的转变,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将有一大批拥有核心技术和多管线研发能力的生物医药企业选择资本市场上市。

  一位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科创板对医药公司盈利不做要求,强调的是公司的创新和技术能力,为研发周期漫长、投入资金巨大的创新型的生物科技类公司创造了良好的资本环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