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以柔克刚,让你无坚不摧!
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坚强者,莫能之胜。”意思是天下最柔的东西,往往是天下最刚的东西,无坚不摧。比如,水是至柔之物,遇圆杯则圆,遇方缸则方,遇大石阻挡则绕行,圆柔无比,上善若水,水是柔软的。
但是,水滴石穿,积水成海,水积蓄的力量是巨大的,原因在于,水有韧劲。与无坚不催、所向披靡相比,水的韧劲更是一种独特的生存智慧。
柔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
柔是活相,刚是死相,婴儿全身柔软,所以从小爬来爬去,摔多少跤,也不会摔坏;老人全身僵硬,稍稍跌一下可能盆骨就碎了,因为他们的身体没有了柔性,生命即将消逝。
鲨鱼是世界上最灵活的大型动物,然而它全身只有软骨,甚至可以头尾相接弯成一团。它拥有超强的适应性,在地球上已生存超过了一万五千年。不论生存环境如何,鲨鱼总是能够很快地适应下来。人们想象不到,凶猛的鲨鱼,其实赖以生存的是它独到的绵柔之骨,就像太极拳虽然绵柔,却能无敌于天下。
柔代表着一种生命力。如果你想自己具有充沛而顽强的生命力,最好保持身体筋骨柔韧,学会柔和。
柔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沉稳
你只要沉得住气,他人用再强硬、再恶劣的方式攻击你,你也能转危为安。平定宁王叛乱本是首功一件,可宁王平常跟朝中大臣素有勾结,宁王一倒台,权贵们怕事情败露,便把矛头对准了王阳明。他们唆使办事荒唐的皇帝亲自率兵进南昌,并下旨给王阳明释放宁王,还要亲自捉拿宁王。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搞垮王阳明,浑水摸鱼。
每天一早,他们便命令士兵们谩骂王阳明,还诈称王阳明一直跟宁王有勾结。面对士兵们的谩骂,王阳明不为所动,心静如水, 仍然对他们待之以礼,见面就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不仅如此,由于已到冬天,王阳明还动员城里的居民,叫他们暂时到乡下住一段时间,将房屋腾出来让京师的士兵住,以免冻着他们。
又亲自前往驻地犒劳士兵,遍贴告示,说京师士兵远离家乡,难免有水土不服的苦处,当地居民要多多体谅,要把他们当作客人来对待。京师的将士们见王阳明如此以诚相待,无不受到感动,久而久之,人人都佩服他的为人,相信他是正人君子,没有人肯再去骂他了。
王阳明的柔,是因为他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味逞强难免会遇到比自己更强的对手,这时候,仅仅凭借强硬,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柔”中的韧劲,可以在不显山露水中,悄悄把事情解决,如春雨滋润万物一样,用“柔和”去处理问题,把矛盾的摩擦降低到最小。
柔是一种宽柔并济的包容
刘秀坐稳江山后,同他的先祖刘邦一样,衣锦还乡。在大宴乡亲时,当年宗族本家的大婶大娘们借着几分酒力,上前巴结道:“是因为你小时候,行事稳重谨慎,性格柔和,才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啊!”
刘秀听后,大笑着说:“吾治天下,亦欲以柔道之。”刘秀的“柔”中蕴涵着“刚”的一面。“刚”是以削其力,“柔”是以笼其心,尽量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即使在力量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也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
冯异出征关中,刘秀戒之曰:“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定河北,招降铜马三十万众;取洛阳,降纳杀兄仇人朱氏且封以高官等。在刘秀的影响下,其部将也多能以此法取胜。 刘秀的“柔术”还体现在对待匈奴的态度上。刘秀对待匈奴采取守势,把边郡的居民迁入内地,这是他厌武、爱惜民力的表现。
他教诲臣下说:“《黄石公记》中说,柔能克刚,弱能制胜。”对敌人未必全需要用武力。后来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主动要求内附,并且希望能和亲,刘秀答应了和亲的请求。北匈奴出现灾害,勇将臧宫表示愿意率领五千骑兵扫荡大漠,刘秀亦对此一笑了之。
当长兄死在刘玄的刀下时,善于韬光养晦的刘秀,靠“柔术”得以求全,但当时的屈从,绝不意味着刚性全无。在局面安稳之后,刘秀远走河北也同样是对“柔”的领悟,势力壮大起来后,刘秀“柔”中的刚性才得以显露了出来。
“柔”,是在正确认识自己实力的基础之上,体现出的低调平和,是默默积蓄力量的一种状态。如果没有先前的“柔”,刘秀恐怕早就成了刘玄刀下的冤魂,至于后来的“光武中兴”更是无从谈起。刘秀既有刚的品质,也有柔的品格,收拾北匈奴绝不手软,横扫大漠;以宽广的胸怀接纳边郡异族百姓,爱惜子民,包容杀兄仇敌,取得民心。
如何做到柔呢?
心态柔和下来,心中的渣滓就能剔除,心便可包容万物。想成为一个沉稳而不浮躁,内心“柔和”的人, 首选是坚持练太极拳,练太极可以让你身体健康,在“静”中看见你的内心,从而认识自己,修炼自我。
其次是放宽心境,排除戾气,以良好的心态看待周边的人事,少计较得失,少抱怨,接纳他人,心平气和地微笑面对每一个人。
最后,培养自我的忍耐性,多对自我进行心理暗示(不能随意发脾气),能忍受苦难,忍受挫折,忍受他人言语上的恶意攻击,以强大的包容心和忍耐性与生活和解。
- END -
文章来源于网络与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您的文章不希望被转载,请联系小编
- 标签:学生因难看遭劝退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