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容的人,不但服众,还受人尊敬。(深度好文)
来源:京博国学
防人不如和解,争辩不如宽厚。
能容的人,不但服众,还受人尊敬。
容言
意思是,最高尚的品格像水一样,能够包容、滋养万物,却不处处争先。
容言是一种优良的品格,更是一种格局,这样的人胸襟开阔,不与人争长道短;
他们眼界深远,看的是大局,不斤斤计较。
历史上的狄仁杰很多人耳熟能详。
有一次他奉皇帝武则天之命去办一件差事。
早晨,由于赶路急,他和管家狄春随意找了个小吃摊。
因生意火爆,半晌才等到一个空桌子。
伙计很忙,狄春便自己收拾。
刚收拾完,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拍桌子气愤的喊道:“我的饭还没吃完,你们就把我的饭收拾了,你们看怎么办吧。”
狄春忙赔罪,答应给买一份。
可乞丐不依不饶,非要一两银子不可。
狄春想一两银子够买好几桌的饭了,就和他争论起来。
狄仁杰见状,笑了笑,说:“狄春,给他一两银子吧,确实是我们不对。”
乞丐有些吃惊,拿了钱走了。
狄春生气开始埋怨:太便宜那个乞丐了。
狄仁杰却说:“有什么事情比我们要办的事还重要呢?快吃,一会还要赶路呢。”
刚才的事情好像在狄仁杰身上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狄春非常佩服。
面对乞丐的言行无理,两种格局,两种态度:
狄春与乞丐针锋相对,险些误了大事;而大格局的狄仁杰,顾全大局,包容乞丐的蛮横。
有多大的格局就能呈现出多少包容心。
古人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
说的是,再大的灾祸,都是片刻间的不能忍造成的。
外在包容,内在格局,其实是有着较为缜密的系统思维,能分出轻重缓急,因此可以趋利避害。
能包容的人不拘小节,并不是不在乎小节,而是看到更高远,对眼前的得失忽略不计。
容人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意思是:泰山不舍弃任何土壤,所以能那样高大;河海不排斥任何细流,所以能那样深广。
人也一样,能容纳他人的缺点不足,就会吸引众人,这靠的不是利益驱动,而是自身的底气,信心,和气场。
生活中总会遇见刁蛮无理的人,缺少自信的人会据理力争,而自信心强的人因胜券在握、胸有成竹,就会泰然处之,避开矛盾,察人之难,谅人之过。
容人,并不是三观相合,而是源于自信的心境。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在门外扫地的时候,进来一个穿绿色衣服的客人向他请教问题:“一年到底有几季?”
学生胸有成竹的答道:“当然是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却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两个人争执不下的时候,决定打赌:谁输了谁磕三个头。
这时孔子从屋里出来,学生请孔子裁判。
可孔子看了一眼客人,也说:“一年有三季。”
学生吓坏了,却没办法,愿赌服输。
客人走后,学生质问老师,孔子说:
“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
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
你吃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
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
你吃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这个故事虽然是后人杜撰的,但现实中的确有这样的“三季人”。
看破不说破,顺势而行,并不是无原则的臣服妥协,而是包容不如自己的人,以和为贵。
尊重客观事实,无需在嘴上一较高低。
不管自己是否正确,只要与人争辩就是在暴露你的不自信。
如果内心早已笃定,何必在意别人的旁门左道?
真正自信的人,一定会包容一个不自信的人。
容事
山和山不相遇,但人和人得相见。
与人相处难免会有意见分歧,观点不一的时候,要想合作愉快,就要发挥包容的作用,这样才会使事态向着良性发展。
如果都想占据上风,各不相让,很可能出现两败俱伤,因此能包容比自己强的人,更能包容缺点明显突出的人,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能力。
与人共事贵在包容。
吕端是北宋初年当宰相的时候,一次遭奸臣陷害,被贬还乡为民。
回到家后,当地的一些官吏和豪绅都集结一起带着重金厚礼来拜访他。
吕端哭笑不得,当众言明真相后,那些士绅名豪们脸色突变,面面相觑,把刚才带来的礼品又都拿走了,甚至有人还出言讽刺。
吕端一笑待之。
过了几天,皇上又派来御史宣召吕端官复原职,那些士绅又纷纷聚在吕端家中,百般奉承。
书童气愤,想将他们赶出府门。
而吕端却说:“之前我确实不是宰相了,所以大家的举动也是可以理解的。现在我又官复原位,更该造福乡里,大家都是乡里乡亲,互相帮衬才是对的。”
凡做大事者,不仅能撑得住沉浮起落,更能容忍别人随着自己地位的悬殊变化而态度截然相反。
这样的大仁大义,理解宽容,表面看是一种态度,实则来自内心的力量和智慧。
罗曼
- 标签:歌之守护者2.8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