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请放心】红色前哨雷达站:0.03平方公里的“海上壁垒”
央广网大连9月2日消息(记者王子衿)1955年,在黄海深处面积仅有0.03平方公里的礁石坨上,一支部队带土上岛建菜田,节约滴水保战备,把这里建成了“海上壁垒”,坚守着祖国的东大门。
正是这座“红色前哨雷达站”,1964年和1965年分别被空军、国防部授予“钢钉雷达站”和“红色前哨雷达站”荣誉称号,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集体二等功4次、集体三等功6次,先后保障击落P-2V,精确捕捉U-2,战功赫赫。曾闻名全国全军的“一把土、一滴水”的“红色前哨”精神,也正源于此。
图为“红色前哨雷达站”(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近日,记者跟随由中央网信办、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共同举办的“祖国,请放心”网络名人进军营暨网络媒体国防行活动走进“红色前哨雷达站”,见证了该站“红色前哨”精神的历史与传承。
“无论多苦,绝不动用油机战备用水”
因形状像半个圆球浮出水面,“红色前哨雷达站”所在的地方被称为“圆岛”。称其为岛,实际只是黄海深处面积仅0.03平方公里的礁石坨。
圆岛第一任操纵排长朱锡庾的日记记录了这样的事实:“我们的运输船一个多月,最快也得二十天才能来一次,缺水、断菜、断油、断煤是常事……
1955年6月,海上大风,送水船将近两个月没有来,指导员带着我们到处找水,最后在一口枯井里找到了泡着垃圾和小虫的脏水,反复蒸馏使用。无论多苦,我们都忍着,绝不动用油机战备用水。”
图为夕阳下的雷达兵(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由于雷达站周围礁石林立,没有条件建造具有一定吞吐量的码头,大船无法靠岸,只能靠小船来送给养,而小船经常受到大风干扰,条件不佳时根本无法通行和靠岸。因此从建站开始,该站就饱受缺水困扰,经常缺水断菜。
在这里,记者了解了一个个“圆岛人”节约滴水保战备的故事。
1961年8月,油机员左林富患病,此时正值连队缺水严重,许多战友嘴唇都裂开了口子。卫生员把一杯水和药送到左林富身边,他却又悄悄把水倒回“战备”桶里,把药片干吞下去。
“舍不得。人没水还可以继续坚持,但油机不能没水。”话虽朴实,敲人心坎。
从陆地背上去的“巴掌田”
泥土是什么?在陆地上,他们随处可见,不足为贵。但在圆岛,这些却是无价之宝。
圆岛没有土,碎石几乎覆盖了整个地面。1961年,无线电员徐承米参加集训后将要回岛,临行前他从炊事班长陈金良背土上岛修灶的事受到启发,用挎包装了满满一包土,在海岛上建起了第一块“菜田”。
图为“红色前哨雷达站”荣誉室展品(央广网发主办方供图)
此后,岛上迅速掀起了从陆地带土、劈石造田,接雨水、化雪水,向岩石要青菜的生产高潮,建立了“延安田”“北京田”等大大小小38块“巴掌田”。
“初期,最大的巴掌田也就1平方米,后来大家带的土逐渐多了,田的规模也就大了,我们可以种许多植物。”圆岛老兵姜富生讲起“巴掌田”,眼里闪着泪花。
1965年,在圆岛官兵的精心照料下,圆岛菜田里生产出五个碗口大的西瓜,其中一个被制作成样本,辗转送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海岛官兵誓守海岛、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在这里被历史收藏。
图为“巴掌田”里结出西瓜资料图(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据介绍,60余年来,“红色前哨雷达站”党支部先后40多次受到上级表彰,涌现出“优秀边陲儿女”宋恩祥、空军技术骨干刘守国等20多位先进典型。2015年,该站被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并被空军确立为“传承红色基因、永葆政治本色”重大宣传典型。
- 标签: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