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轮驱动”促太钢迈向高质量发展
从我国第一炉不锈钢、第一张硅钢片、第一块电磁用纯铁,到打破日本产品对全球30多年垄断的“笔尖钢”,再到“手撕钢”突破了400毫米宽幅达到600毫米宽幅……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始终以创新、突破为己任,通过一次次攻克技术制高点,已形成“手撕钢”、高端碳纤维、磁轭钢等一大批高精尖产品集群,填补了我国上百项钢铁工业的空白。截至目前,太钢高端和特色产品占到钢材总量的80%以上,其中21个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16个产品国内市场独有。
如今,太钢已成长为年产1200万吨(不锈钢450万吨),集铁矿采掘和钢铁生产、加工、配送、贸易于一体的全流程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70年始终坚持的创新血脉
不久前,太钢双相不锈钢成功应用于瑞典斯鲁森钢结构桥项目,这是太钢双相不锈钢板材产品首次进入国外市政桥梁建设领域。
瑞典斯鲁森桥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斯鲁森区,是当地的重点工程。而瑞典本身就是世界双相不锈钢研发制造技术的领跑者之一,对所需双相不锈钢钢板的板形平直度、强度、耐腐蚀性、规格等指标要求更为严苛。太钢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按照使用规格安排产品尺寸,并通过延伸加工为用户制作结构件,以最大程度减少浪费,最后在激烈的竞争中拔得头筹。
事实上,在此前,太钢生产的双相不锈钢也是我国“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的基座供应商,港珠澳大桥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长约55公里,包括一条6.7公里的海底隧道,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港珠澳大桥建设难度极大,从设计到建设前后历时14年。大桥建设期间,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仅专利就达400项之多,在多个领域填补了空白。
这其中,由太钢自主研发的双相不锈钢螺纹钢筋成功替代了传统钢材,应用于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实现了双相不锈钢螺纹钢筋在国内桥梁建设的首次批量化应用,不仅大幅延长桥梁使用寿命,且有力推动了我国跨海大桥建设材料的升级。
此外,世界最大吨位化学品船、阿曼天然气管线、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天然气改造项目等国内外重大工程也纷纷采用了太钢产品。
太钢的创新是在骨子里的,太钢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800多项不锈钢核心专利技术,其中100多项专利居世界先进水平;众多产品填补国内、国际空白,多个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一。
正如太钢集团董事长高祥明所言:“我们之所以能不断推出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产品,是因为太钢的创新基础比较好。”
创新在太钢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新中国成立之初,太钢就被国家定位于发展特殊钢。20世纪50年代初期,太钢先后生产出新中国第一炉不锈钢、第一块热轧硅钢片、第一块电磁纯铁。之后,太钢始终把发展优质特殊钢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先后投产了中国第一套万能炉卷轧机、第一套冷轧不锈钢成套设备、第一台不锈钢精炼炉、第一套立弯式特殊钢板坯连铸机等。近年来,太钢还成功研发笔尖钢、高端碳纤维等一大批高精尖特产品集群。
业内人士表示,太钢的成功绝非偶然,是全体干部职工始终不渝、持续创新的必然结果。太钢人始终坚定战略方向,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激发科技创新的动力活力;紧盯前沿需求,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绿色发展:企业与城市和谐共生
“2019年底,太钢全流程将达到优于超低排放的卓越环保水平。”在第二届中国钢铁行业绿色发展暨超低排放推进高峰论坛上,太钢集团能源环保部部长马良公布了太钢2019年的预期目标。
太钢始建于1934年,是一个有着80多年历史沉淀的“老”企业。随着城市的发展,主厂区逐步为城区所包围,成为典型的城市钢厂,并且处于城市上风向,一直以来都承受着巨大的环保压力,不时有人吹“搬迁”风。太钢人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后认为,企业搬迁不是治本之策,关键在于绿色发展。太钢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准确定位企业发展战略及实施途径。确立了“坚持做强主业、延伸发展、多元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成为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大型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和“以绿色制造发展企业、以绿色产品服务社会、以绿色企业融入城市”的绿色发展路径。
为此,太钢在实践中构建起了“1125”绿色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都市型钢厂与现代化城市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其中,树立一个理念,即钢厂与城市是和谐发展的“共同体”;确定一个目标,即建设冶金行业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示范工厂;依靠两个创新,即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拓展“五大功能”,即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消纳处理、绿色技术输出、绿化美化。
马良表示,经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2018年与2010年相比,太钢吨钢综合能耗降低48.47%,吨钢水耗降低85.54%,吨钢烟粉尘排放量降低97.12%,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97.3%,吨钢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降低99.06%。从高效利用城市污水等废弃物到为城市提供清洁燃气,再到绿化美化城市,太钢不断加快由企业内部的小循环向社会的大循环转变的步伐,奏响了与城市功能互补、同生共融的和谐乐章。
太钢集团董事长高祥明强调,要进一步认清形势任务,提高政治站位和工作标准,坚持治理管理并重,全面落实责任,加快推动太钢环境保护水平由优秀迈向卓越,发挥太钢在行业绿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面对新的环保形势,太钢提出打造卓越环保升级版的全新目标,制定了《太钢卓越环保实施方案》。包括超低排放项目实施、生产过程无组织排放控制、物料堆存无组织扬尘控制、物料倒搬转运无组织扬尘控制、汽车运输专项整治、火车运输专项整治、工程施工工地专项整治、道路清扫保洁专项整治、厂容绿化专项整治、5S专项整治等11个方面,明确了73项重点任务。
作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太钢会一如既往地担当尽责、惠民为民,在夯实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与社会公众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的融合点、延展新的结合面,让市民更深切地分享太钢绿色发展成果。
工匠精神:实干铸就高质量发展之路
2019年是太钢奋进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关键之年,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关键是要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把太钢建设成为极具特色的精品基地,让太钢品牌享誉全球。多年来,太钢始终坚持把保证并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作为公司发展第一要务,弘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瞄准一流,提升能力,消除质量痼疾,用最好的产品、最贴心的服务满足客户需求。
“厚度仅有0.02毫米,而宽度达到600毫米,产品甚至可以论克卖”“这种钢的厚度相当于普通A4打印纸厚度的四分之一,轻轻一撕,就能撕开,因此也叫‘手撕钢’”“太钢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可以批量生产宽幅软态不锈钢精密箔材产品的企业”。
“手撕钢”的研发是太钢践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成功案例。在此之前,相关产品生产工艺控制难度大,长期被日本、德国等国家垄断。“手撕钢”的团队领头人王天翔和他的项目团队为轧制“手撕钢”可是吃尽了苦头,经过了711次试验,无数次失败。从研发到量产,“手撕钢”历时两年,在轧制、退火、高等级表面控制、性能控制四大核心技术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先后攻克175个设备难题、452个工艺难题。他们的努力,最终换来了丰硕的回报。“手撕钢”面世后,太钢申报了十几项专利,并成为全世界目前唯一一家能生产宽幅“手撕钢”的企业,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而且一跃成为世界领先。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炼钢二厂冶炼二作业区作业长吕涛,长年工作在生产一线,面对炼钢炉内的熊熊火焰,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在常人眼中别无二致的火焰,在他的眼中有了颜色、大小、形状之分,通过目测火焰,炉内钢水成分、温度与计算机自动分析出的数值几乎毫厘不差。“工匠精神,就是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要敬业、要坚守、要热爱、要创新、要专注。以匠人之心炼好每一炉钢,把每一炉钢炼成精品。”吕涛这样说。连轧作业区大班长牛国栋能通过精确控制,把不锈钢板轧制成3张纸那么薄,且表面光亮如镜;把一张冷轧板上各点的厚度公差控制在0.01毫米内,远超标准0.05毫米;把操作时间精确定格为0.5秒。他总结出了以“一减二抬三调整”为核心内容的“牛国栋操作法”,使得废钢切损大大降低,年可创效1000余万元。(记者 梁倩)
- 标签: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