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3至6岁指南”家长能接受吗
前天,教育部正式发布了《3至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简称《指南》),旨在帮助广大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至6岁幼儿成长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为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提供具体方法。围绕这个《指南》,学前教育也成为晚报“大话教育”QQ 群上家长、老师网友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在教育部网站上公布的《指南》足有40多页,而网友家长们最关注的是《指南》针对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给出的很多具体指标。比如,孩子3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4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5岁学会说出家庭住址,6岁学会接受不同意见等等。“三岁不跟陌生人走,我家宝宝估计做不到。要是有人拿着他最喜欢的玩具逗他,他肯定跟着走了。”“四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我看现在十四岁的孩子也不懂得体谅父母辛劳呢。”
有家长对照《指南》,不免气短孩子似乎“不够达标”。对此花朵幼儿园园长孟瑾解释说,“就像教育部专家强调的那样,不应把《指南》误读为评价和衡量所有幼儿发展快与慢、好与差的标准化‘尺子’。”在她的理解,《指南》是一种整体的参考和引导,如家长观察到孩子某方面略有欠缺,可在家庭教育里增强这方面的教育。
相比家长,幼儿园老师对孩子更有信心。阊西实验幼儿园桑云老师介绍,安全、社会交往等领域的能力教育,幼儿园都有,往往通过故事、游戏的形式实施。“比如演故事里的小动物迷了,该怎么办呢?让孩子们自己来想办法,再指导。所以,《指南》里提及的各种能力水准,我们幼儿园里的孩子们基本还是具备的。当然,孩子们接受能力、家庭各不相同,可能具体到某个事件时,表现出来的能力也不尽相同。”
从大来说,老师们“气短”的还是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记者随机在市区某公办幼儿园的大班作了个调查,尽管幼儿园里不开设口算、拼音、英语等“小学化”课程,但全班30个孩子,一点儿都没接触这些的最多只有4、5个,八成以上的孩子要么上培训机构的课程,要么由家长教授。“有的家长还觉得幼儿园不教这些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幼儿园,《指南》其实也是针对家庭、社会大在传达科学的教育,这一点非常迫切。”孟瑾说。
尽管幼教专家、小学老师都明确表示娃娃“小学化”危害不小,如今《指南》也有了,但采访中,问及“要不要让孩子提前学点小学的内容?”,许多家长们仍坦言“不学没有安全感”。
孟瑾园长告诉记者,她特别欣赏的做法幼儿是写进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不允许教授专业知识,社会上也没有类似的培训班。事实上,欧洲许多国家在对待学龄前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例如匈牙利也有立法:严格教授幼儿园期间的孩子学习写作、阅读、计算等。“‘去小学化’我们苏州绝大多数公办幼儿园内都能做到,但民办幼儿园呢?社会培训机构呢?家长的心态呢?《指南》出台了,但在遵循孩子身心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的‘天性’这方面,我们依然任重道远。”她也特别呼吁,我国的早教、学前教育社会培训机构亟待规范和科学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