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化整顿来袭3-6岁儿童教育培训机构的转型之
从《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再到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2018年下半年“奋进之笔”,使长期游走在“民不举,官不究”灰色地带的民办早幼机构性打击,行业面临着再一次的洗牌。
对于“小学化”的整顿,近年来每年的9月前夕都要来一波,可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震动,很快躲过整顿风波的民办早幼机构很快卷土重来,使“小学化”整顿政策成了名副其实的“狼来了!”。
可2018年与往年所不同的是,教育部办公厅要求各地教育局建立起“长效机制”,所谓“长效”就是从制度上、体系上、职能上使“小学化”整顿常态化,简单的翻译过来就是——小学化发现一批立即整顿一批,甚至从根本上去预防“小学化”的问题出现。
聊到这里,问题就来了,为啥民办早幼机构非要“小学化”?难道现在的孩子太聪明,一出生就达到“小学”的学习能力?
这个问题追溯源头,还是那个讨论多少年依然讨论不明白的“高考指挥棒”,更直接的就是小学要求孩子入学前“预习”过一年级的内容,能让孩子很快适应小学生活。
这就倒逼家长们为了能“满足”小学的要求,寻找能够解决孩子预习小学知识的机构,可一直受教委严格管理的公立和民办幼儿园无法提供,于是乎就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也为具有小学化特色的民办早幼教机构提供了一个非常刚需的市场。
艺术教育、科学实验以及编程,都是属于政策鼓励的范畴之内,也是3-6岁儿童教育培训机构转型的方向,“知识”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机构们如何选择呢?
第一,看市场容量。根据行业分析报告来看,素质教育的整体行业规模在5000亿,而细分到每个领域,都在百亿级以上,所以素质教育的每个领域都是值得考虑进入;
第二,看细分领域的独角兽。目前,科学实验、编程方面收入超过亿元(或估值达到10亿级别)的有鲨鱼公园、童程童美、编程猫等,这些独角兽的存在,意味着教育培训机构的进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意味着要脱颖而出,需要较大的市场营销投入和具有竞争力的课程;
第三,看教育培训机构自己的优劣势。一个课程的存在,绝不是临时性动作,教育培训无论选择哪个细分领域进入,都要看自己的上游资源、下游客户的范围以及团队本身的教研能力,一个新增课程也就意味着需要投入一个持续教研的团队。
当前,政策因势利导,我们面对宏观的政策调整和家长的消费升级,不是考虑“要不要”转入新的教育领域,而是考虑“如何进入”的问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