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婴幼护理  3-6岁

孩子6岁前没立好规矩以后就管不了!

  • 来源:互联网
  • |
  • 2018-10-0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她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在她眼里,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些规律是可以追寻的。

  李玫瑾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长期专注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号称“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

  据说只要她上课,没有逃课的,甚至会有别的系、别的年级的同学都会溜来听课,座无虚席,洗耳。

  她的活跃、频频亮相,都想告诉更多的人,的案件背后,是一个个因为教养不当而造成的痛苦且扭曲的灵魂;背后的隐情总是与原生家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里,李玫瑾教授讲的内容和自控力相关,可以概括为这几个关键字: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防止,经历挫折。

  她在《今日说法》说过这样的案例:一个男孩12岁,就因为母亲骂了他一顿,服毒了。

  我们知道,孩子2岁之前,还不怎么会说话,大多数情况下是觉得痛苦了、不舒服了,就用哭声来表达;

  记住,家长一定要在孩子3-5岁的时候,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克制任性”。

  比如,有天孩子在商场里看中了一个小汽车,家里其实已经有了类似的玩具,家长不同意买,孩子就开始哭闹了,“不行!我就要!”,还赖在商场里不走了。

  回家后抱到卧室里,一对一,不管谁,一个人管足够了,把门一关,其他人不要来劝来。

  所以,你就坐在那儿,表明你的姿态,“今儿这事说不行就是不行,你管你闹吧”。

  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说“不”的家庭,孩子从小就知道,他不是家中的特殊人物,他不可能对父母提什么特殊的要求,也不可能以什么极端的手段父母。

  他们时时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但是,这爱是有原则的。从小生活在原则中,他们长大也会成为有原则的人。

  所有的孩子都会从中你的反应。只要你,他就明白了。从此之后,他不会再如此辛苦地与你闹!

  然后你再进行疏导性教育,恩威并施,让他知道,父母爱他,但父母不迁就他——这种“较量”越早越好。

  但是注意,闹没有用,可也要注意另外一点——不能让孩子太压抑了,要满足他三分之一的要求。

  但一定记得,主动和孩子沟通,鼓励他和我们交流,说出他的想法。让孩子明白平静沟通才是有效的。

  我们只有一个大脑,但大脑里有两个:一个是冲动的,;一个是克制的,深谋远虑。

  未成熟的孩子,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帮助他、控制行为。但终有一天,他需要学会管理和控制,掌控“冲动的”。

  我们可以怎么做呢?比如,你找点好吃的小零食,刚开始的时候,每三天给孩子吃一次,不要天天给,一个月后,孩子已经养成了这样的饮食习惯。

  但你要做到一点——如果孩子吃掉了,那三天之后,你就说今天这份没有了,要吃就得再过三天。

  这样的训练是让孩子具有克制力,告诉孩子一个道理:等待是为了更大的满足。等孩子上学以后,你也要告诉他,现在的克制是为了今后的长远。

  否则,这孩子会没有耐性;如果没有耐性,到了上学后、青春期,一定会出问题。

  我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比较,用不好听的话说,就是。但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其实是我们大人造就的。

  他生来就享受别人的帮助,还常常被告诉:“你好好学习就行,什么事情都不用管。”

  久而久之,他真的就以为,所有的成绩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跟父母没有任何关系。于是,自然而然地了。

  饥饿是人最基本的痛苦,让孩子体验饥饿、经历痛苦,他才能知道别人和他一样,才能学着体谅别人。

  关于克制,李玫瑾教授讲了女儿剥橘子的故事:女儿剥橘子的时候,先让她送给爷爷、奶奶、姑姑、爸爸各一瓣,最后自己才能吃。

  这一点我自己深有体会。从小川很小的时候开始,任何食物,无论多好多贵,都不允许他一个人独享,都是和爸爸妈妈、外公外婆一起分享的,而且由他来分。

  孩子开始这样做时,其实一点都不难受,有的反而是开心和成就感。时间长了,他自然而然养成了分享、“不”的习惯。

  通过李玫瑾教授举的例子,对它必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很多孩子读到大学,动不动就跳下去。论文延迟答辩跳下去,谈恋爱失恋跳下去。

  每年,我们学校都有学生。悲剧之后分析原因发现,绝大多数都不是要命的理由。

  李玫瑾教授说,挫折力和意志力,不是靠智力培养出来的,而是靠体力培养出来的。

  现在的孩子吃不了苦,究其根源,往往在于家长:动不动告学校,学校什么都不敢做,而吃苦耐劳的训练必须是学校让孩子经历的。

  到了游泳池,家长就应该扭头就走。教练怎么办呢,拿杆把孩子往下轰,再不行抱起来扔下去了。

  一定要告诉孩子:记住孩子,今后你长大了。一辈子都要记住这感觉。你无论到什么情况,只要你扑腾肯定你死不了。

  虽然,我们希望孩子,活的、活得自在,但真正的是在所有时候都能控制自己(哲学家蒙田)。

  我遇到许多无助,甚至的父母,对自己长大了的孩子,说不听,骂无用,打不过……

  当他们无奈地向我诉说孩子的问题时,我只有一个感受:“为时已晚”——他们错过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时间……

  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打架、参与抢劫等“发病期”多在12岁至18岁前后。

  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并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人在青少年时期,甚至在成年时期出现的情感问题,原因可能要追溯到幼年,从他早年的生活背景中找出解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