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院长专访】百年教育开先河 引领发展立潮头
中山大学护理学院于1998年5月成立,是在原中山医科大学护理学系和中山医科大学附设卫生学校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中山医科大学护理学系始建于1985年,是国内第一批开展高等护理教育的学校之一。原中山医科大学附设卫生学校于1953年成立,其前身是始创于1913年的广州博济医院(现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高级职业学校和始创于1925年的中山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助产学校。
中山大学护理教育拥有百年护理教育根基,立足岭南、辐射全国乃至国际,力争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以培养护理学科卓越人才和产出代表我国护理学科水平的原创性为目标。随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护理学院在国内外护理教育界日渐享有较高的声誉和良好的影响力。
我校护理学科历经百年发展,是以护理学院为核心、八所各具特色的附属医院共建的一级学科。护理学院彭俊生院长介绍道:“我们的团队不仅仅是指护理学院,还包括各附属医院的临床护理队伍,是一个大团队。”
本学科方向长期致力于慢性病管理研究,特别是在恶性肿瘤、造口等患者的症状管理、管理模式、出院后延续护理模式等领域积累了较强的研究基础。
本研究方向拥有一批由多学科背景专家和中青年组成的高水平团队,以张美芬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拥有彭俊生教授、张俊娥教授、覃惠英主任护师等重要。该团队先后获国家社科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科技厅等经费资助。获中华护理学会科技三等1项、广东省护理学会科技一等和三等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其中SCI期刊收录20多篇(IF最高5.035,最高引次38次)。主要研究发表在国内外护理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Cancer Nursing、《中华护理》等,多次在国际会议做大会分组发言。
本学科方向致力于在社区康复护理以及老年人健康照护领域问题的研究,尤其是脑卒中、脊髓损伤患者和孕产妇的社区综合干预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等方向显著。
本研究方向拥有一批高水平中青年专家,以燕铁斌教授、万丽红副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团队主要为高玲玲副教授、颜君副教授、李琨等。该团队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科技厅等经费资助。主要研究结果在国内外知名护理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中华护理》等发表,最高他引62次。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1项、广东省护理学会科技一等1项、二等1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主编十二五规划教材《康复护理学》。高玲玲副教授在2014-2016年连续3年荣获爱思唯尔护理学中国区高被引学者称号(全国仅3人)。
本学科特色研究领域为护理人力资源研究,着重研究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的供需现状及其相互关系、工作、职业安全以及护理服务质量等问题,研究水平处于国际前沿。
本研究方向以尤黎明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拥有陈少贤教授、成守珍主任护师、刘可副教授等主要。该研究领域是在前期开展的“中国医院护理人力资源调查”这一、多中心合作研究基础上逐步凝炼形成,得到国际权威学术团队的技术支持并与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该团队先后获得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省部级科研经费折合人民币超过2000万元。培养博士生、硕士生20多名,在多个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作大会发言,向提交研究报告3份,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ESI收录高被引论文1篇。
现今,护理学科面向学术前沿,聚焦重要科学问题,开展系列引领性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护理学科原始创新学术。近5年期间,共获得各级科研项目106项,2016年获得2项国家级课题,总科研经费累计1000多万元。彭俊生院长自豪地表示:“2016年我院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零的突破,这对护理学科来说难度常大的。”
护理学科在慢性病的预防与干预、卫生政策与护理管理研究方面取得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原创性学术。近5年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2015年度F5000论文(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1篇,2016年度百篇中华医学优秀论文1篇(护理论文仅2篇)。共获得省级科研1项,中华护理学会、省护理学会科技6项。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得以应用。由中山一院承办的护理学术期刊《现代临床护理》,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广东省优秀期刊。
护理学院于2001年推动成立了中山大学造口治疗师学校,这是我国第一所造口治疗师学校,至今已培养了国际造口治疗师协会(WCET)认可的造口治疗师15批共274名。办学水平获得国内同行的好评,毕业成为我国造口专科护理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多已成为国内陆续开办的10余所造口治疗师学校的师资。此外,中山一院专科护理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0年),中山三院临床护理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3年)。
中山一院护理部于2014年举办了“专科护理暨患者安全国际会议”,眼科中心护理部2015年举办了“首届国际眼科护理论坛”,护理学院2016年举办了“慢性照护全球联盟国际护理论坛”。
我校各附属医院积极参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15年中山一院莫英蕾是广东省评出的有突出贡献的援疆专家中的唯一护理专家,受到刘延东副总理的。护理学院定期举办“科普游行——社会急救知识与技术培训”,受到市民的热捧。
尤黎明教授是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多个国家级专家委员的,参与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纲要的论证、本科教育标准和办学规范的研制及专业认证试点工作、设立护理学为一级学科的论证、开设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论证等工作;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成守珍主任参与制定“国家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护理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等;肿瘤护理专家覃惠英主任参与制订国家首个“肿瘤血管通道护理指南”;胡爱玲主任参与制定“中国压疮护理指导意见”。
2016年3月,学院联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护理学院、理工大学护理学院及悉尼科技大学卫生学院共同成立了中山大学护理学院“慢性照护全球联盟研究中心”(Global Consortium for Chronic Care Research Center)。
三所合作院校均以慢性病管理为主研究领域,现已初步达成将慢病管理作为研究中心的优势发展方向。学院与我校八间附属医院在常见慢性病管理临床研究中已经形成了良好和密切的协作关系,与公共卫生学院、中山医学院、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等也有跨学科合作基础,以上均为开展慢性病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该项基金于2017年3月启动,目的是为了提升护理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护理科研人才的聪明才智,支持各附属医院有潜力的年轻临床和护理学院青年教师开展临床护理研究,从而提升我校护理学科的整体实力。
为了充分发挥慢性照护平台的优势,护理学院集结理工大学黄金月教授等在国际和国内延续护理领域中具影响力的专家,将于2017年11月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延续护理在慢性照护中的科研与实践”,以此提升护理学科在延续护理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护理学科的特殊性,本专业在国内外的护理院校以及在各大医疗机构中普遍存在学术型人才稀缺的现象,护理学院也面临着师资队伍体量偏小、缺乏高端人才等问题。2015-2016年学院招收专职科研人员3人,还聘请了3名境外高校的著名护理学者为兼职教授。
对此,学院在引人和育人方面及时调整了思,具体措施为:多渠道招聘师资,引进高层次人才;聘请临床兼职教师,以此补充师资队伍,保持学院与医院融合的渠道长期畅通;聘请校内外的优秀高年资教师,协助承担教学任务;继续大力引进和培养专职科研人员以及博士后,成为师资队伍的后备军。
我校是国内首批开展高等护理教育的学校之一(1985年); 2000年成为护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3年成为护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国内首批开设护理学博士教育的学校之一;2011年首批开设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2010 年护理学专业成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14年获批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试点”项目;2016年,我校“护理学”成为广东省重点专业。在2012年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我校护理学科排名并列第8。在2014年教育部组织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评估中,我校名列第4位。
护理学院拥有优质的硕士生源,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居我校各院系硕士招生考录比的第一位。彭俊生院长补充道:“护理学院研究生的考录比连续两年居全校第一,最高达到34比1,近五年我们的985高校生源都保持在60%以上,这很不容易。”
应澳门特区的邀请,2010年,中山大学在澳门镜湖护理学院开设护理硕士教学点,护理学院承担该教学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2013年有16名护理学硕士顺利毕业。2017年,学校将继续在澳门镜湖护理学院开设护理硕士教学点,为澳门培养护理学硕士研究生。
同时,护理学院自2007年起开始招收新疆、内高班学生,是我校最早招收该类学生的医科院系。至今已有6届近50名毕业生,占同期毕业生总人数的12.1%。新疆、内高班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就职于生源地的三甲医院,有的已成为当地医院的护理,为边疆医疗卫生事业和繁荣稳定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护理学院以先进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围绕“德才兼备、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总目标,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护理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解决护理专业问题能力,具有国际视野与竞争力,具有成为护理管理人才和引领护理学科发展潜能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构建起特色鲜明的护理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护理学院注重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落实培养护理模拟实践模式:构建三位一体(课堂实验教学—实验室—网络实验教学)的护理实验教学模式。临床护理实践模式,确保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同时,更通过比赛促进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每年举办中山大学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临床技能大赛,已连续举办7届。2015年在首届全国护理专业本科临床技能大赛中取得二等的佳绩。
目前,护理学科共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19本,尤黎明教授连续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内科护理学》专科第1版和本科第3、4、5、6版,该教材是本专业主干课程教材,10多年来累计发行100多万册,在全国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影响深远,其中第4版入选教育部2007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着力打造一批精品资源共享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最优质教学资源。《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基础护理学》先后被评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目前,护理学院所有专业课已完成“课程多网络教学资源库+专题学习网站+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护理技能教学中心于2014年评为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时积极建设全国一流的临床护理教学。
护理学院积极教学方法,运用PBL教、案例教(CBL)、团队教(TBL)、研究性学习等新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学院更注重拓展人才的国际视野,每年选派8-12名本科生和20名研究生赴大学及玛丽医院等参观学习,每年选派2名博士生赴美国俄勒冈健康科技大学护理学院进行为期半年的博士课程学习;2014年起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索菲亚大学、纽卡索大学开展本科生交换,每年互派4-10名本科生。对外交流学习的本科生达到20%以上。同时,学院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持续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
护理学院提倡“第一课堂”(结合专业课程,结合通识教育课程)和“第二课堂”并举,举办大量系列品牌活动如“走进护理”、“护理专业实习生技能大赛”、“青年志愿者服务”、“纪念国际节”、“北塘计划”等,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采用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设立“卢惠清护理教育学金”和“·笃行”学金”,每年励优秀本科毕业生或资助优秀贫困生海外学习。目前,护理学院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得到社会高度认可,就业率一直保持在 90% 以上,其中近半数在国内三甲医院的重要临床岗位工作。近五年本科毕业生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比例持续提升,平均达33%。
时代的发展使护理学科在全民健康的促进和中承担了重要的责任,护理学院的发展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罗俊校长一行到护理学院进行学科建设调研时曾着重指出:护理学科一定要做大做强,从而满足国家对医疗护理保健体系建设的需要。
如何培养出符合国家、时代和中大要求的高端护理人才,是护理学院现今面临的关键问题。对此,护理学院“三个面向”,大力推进“三大建设”,努力做好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高水平人才引进等工作。依托中大(完整的学科设置、八大附属医院),以人才培养为抓手,力争“三好”。具体有:拓宽渠道,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开阔思,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护理学院在国际国内护理界的影响力;积极筹划,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冲击国家级教学,努力建设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
彭俊生院长表示:“国家层面对‘大健康’的强调,学校对学院总体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平台构建的支持,都是我们发展的机遇。我们希望能得到学校更多的支持,增加更多招生名额,增强科研队伍实力,全院一同齐心协力,将护理学院做大做强。”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你就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