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科普出版不能浮躁跟风
近日,国家有关部门对2019年全国561家图书出版单位报送的20多万种选题进行了分析。其中图画书原创、儿童文学原创选题大大增多,少儿科普原创选题增长尤为明显。经分析,少儿科普原创选题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原创少儿科普图书开始建构不同年龄阶段的产品,定位日臻明确;二是编写内容越来越重视趣味性、互动性,大大提高了少儿科普图书的阅读魅力;三是融媒体、微视频等技术的运用,推动了原创少儿科普图书的发展。
从整体形势看,我国原创少儿科普图书整体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与不足。
国内经常盘踞前20名的科普图书中原创科普图书不超过3本,市场码洋仅占科普图书总码洋的30%。依照2019年前5个月的数据,排名最靠前的《三体》也仅是第5名,排在前4名的科普图书均为引进版。
以上数据说明,目前引进版少儿科普图书仍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原创科普图书和引进版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当当网2019年童书畅销书排行榜销量前20名中,只有3本(套)书是2018年出版的,其余都是出版两三年甚至四五年的老书,一套2014年出版的《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仍然占据着畅销书排行榜的首位。产生这种现象主要由于以下几点原因:
一、创作者和策划人缺位
目前,国内从事少儿科普创作的专业人士缺乏,很多科普作者来自科研单位或高校,科研任务重,事务性工作多,而且科普创作对评职称没有帮助,也不计入业绩考核,导致有能力创作的科研工作者对创作的积极性不高。再者专业人士基本长期扎根在科研项目上,如果没有大量的普及实践,很难走近孩子,尤其是低学龄和学龄前的孩子。
策划人与创作者、与孩子之间的相关互动不够,导致国内原创科普图书在讲故事的能力上较弱。主要原因在于,编辑的前期参与性不够、想象力不够、视线宽度不够。传统童书出版对于渠道的依赖度比较高,产品通过经销商进入渠道以后,就是等待回款,作为生产者,很少能和消费者直接见面。这样就很难围绕目标受众群体的需求去寻找内容方向。
二、跟风出版多
我们看到,无论少儿科普图书的内容,还是装帧设计,甚至丛书名都大同小异,或者图画的风格少许变动,开本、定价等因素等加以改变。例如《写给中国儿童的中国地理》是少儿科普中经典类畅销图书,但在图书市场上不难发现类似名称的图书不下几十种,其内容相同,质量却参差不齐,从而导致了原书的销量大幅度下滑。
和引进版图书相比,做原创图书,需要编辑和作者用心来打磨,也需要出版社耐心等待,投入大、收益不确定。但是现在的大多出版社考核机制要求当年出效益,编辑没有时间认真研究选题的精髓,更没有时间精心打磨,而是盲目追求一时经济效益,关注短期社会热点,市场上有什么、什么火就跟风出什么;另一方面,许多出版社把目光投向少数一流的作者,不愿意投放精力去开发新作者。在这种快而短的模式下是很难出精品的。
编辑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甄选的能力。大多数人认为少儿图书出版门槛低,容易介入,不需要太专业的知识和编辑能力。一些文化公司和出版社缺乏少儿图书出版的经验,但也纷纷加入到这一洪流中,致使少儿科普图书编辑存在着经验不足、专业不对口和知识性匮乏等现象。少儿教育关系到祖国的未来,童书编辑需要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基于强烈责任心的图书策划能力、营销能力。
三、缺少趣味性和创新性
从当前的出版情况来看,引进版科普读物介绍的知识点几乎囊括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而原创科普读物更偏重自然科学。仔细研究国外的经典科普书,不难发现,普及知识、向孩子们传递知识只是内容的一部分,优秀的科普读物要更加注重的是引导孩子认识问题,并能调动多种学科文化,把问题融化在孩子们触手可及的生活中。这种素质,无论是创作者、还是策划者都需要长时间的养成。
国内有些少儿科普图书的说教性大于趣味性,可读性差、缺少交互性。这就要求我们国内科普策划人普及科学要落实到社会生活实践中。策划图书时,要深入孩子,了解孩子的需要,寻找孩子们的兴趣点,更要唤醒作者自己的“童心”,这样才能讲好故事。
笔者建议,出版社应该立足当下,认真分析少儿科普图书市场,挖掘本土优质科普读物资源,调动知名科学家和学者,进一步打造优质原创双效合一的少儿科普图书。真正做到,在策划上,从读者角度寻找适合的内容;在装帧制作上,兼顾实用性和美观;在营销上,挖掘内地潜在市场,扩大阅读人群;推进走出去战略,让我国原创少儿科普图书的整体发展不仅有量的积累,更有质的飞跃。(梁艳萍)
- 标签: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