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是一份无法割舍的事业
孙冰给江西的孤儿过生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如果说成为一名志愿者需要热情和感性,那么坚持志愿服务、坚持做公益需要的则是执着和理性。上海向阳花青年公益社创始人孙冰对此感受颇深,从普通志愿者到职业公益人,12年时间,公益逐渐成为他一辈子无法割舍的事业。
时间回溯到2006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孙冰,找到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开始朝九晚五的生活,每天两点一线,日子过得平淡。他时常以为,这就是自己的一辈子:按时上班,准时下班。
一次同事间的闲聊,打破了他原本波澜不惊的平淡生活。“公司里有个同事是一家公益社团的成员,周末常常去做志愿者”。
一方面出于好奇,另一方面孙冰读大学时便对公益心存期待。“我找到了同事,请求他下次活动时带上我。”孙冰说,读大学的时候,苦于找不到合适靠谱的组织,有心无力。
孙冰和公益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他记得,那次志愿活动去往上海第一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服务内容简单,在两个小时里,陪福利院里的老人说说话聊聊天。
短短两个小时很快过去,但带给孙冰内心的冲击却持久而强烈。他第一次感觉到,原来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就可以让他人感到快乐。成就感和满足感让他平淡的生活泛起涟漪,“公益好像有点意思”。
自此,孙冰加入公益社团,成了最积极的成员之一,几乎每次活动都少不了他的身影。最忙碌的时候,他一个周末要参加5场公益活动。
随着对公益和志愿服务的了解日益加深,孙冰开始有了更多想法。“当时的公益社团服务项目比较单一,服务人群主要是孤寡老人,相对局限。”孙冰说,接触了越来越多需要帮助的人,愈发感觉自己个人力量很渺小,希望自己可以发动更多人,做贴近普通人的公益。
2007年5月,孙冰正式发起上海向阳花青年公益社,希望通过社会化服务的理念,推进公益创新,带动和影响更多人。
此时的孙冰已经开始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公益,2007年8月,他衡量再三,最终决定放弃原本稳定的工作,瞒着家人,开始了职业公益人的道路。
从那时起,向阳花的种子被悄悄埋下。
“因为瞒着家里,我每天还是按时背着包走出家门,有点像电视里演的那样。”孙冰说,公益社刚刚启动的那段时间,一腔热血渐渐被残酷的现实浇灭,“虽然知道做公益的路很难,但没想到会这么难,没资金、没项目,到底要怎么干?”
直到2008年年初,凭借一步步积累下的经验和人脉,他逐渐参与到政府公益服务项目中来,跟志愿者们一起去上海长宁区仙霞街道开展空巢老人结对关爱,成为一项长期延续性公益服务项目。
2008年5月,汶川地震的消息传来,在短短3周内,孙冰跟伙伴们通过努力募集到总价值30余万元的600多箱救灾物资,通过空运和铁路送到灾区。
从那时起,向阳花的种子逐渐破土发芽,开始生长。对孙冰来说,他的公益理念也开始逐渐趋于理性。
“有两三年的时间吧,我是没什么收入的。”孙冰说,即便如此,他也没想过放弃,“我是个有些自负的人,想做的事,就一定要做成。”
2010年,向阳花正式注册成为民办非营利组织,整体承接了仙霞社区的世博志愿者培训工作,从志愿者面试、培训、排班到上岗督导,每一步孙冰都亲力亲为,成了一名真正的“志愿狂”。
良好的口碑,踏实的作风,让向阳花一步步走上正轨,逐渐成为上海众多公益组织中值得信赖的团队。孙冰用3年的坚持,让向阳花真正“活”了下来。
向阳花,代表着青春、朝气、向上,从2011年开始,孙冰将很大一部分精力聚焦于上海外来务工人群及其子女。
“上海有1000多万的外来务工人员,这么庞大的务工者群体,对应着同样庞大的留守儿童。”孙冰说,这是我们不得不去关注的一群人。
从2011年到2016年的6年里,向阳花持续推动融汇
- 标签: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