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男作曲家阿鲲: 我最大的乐器是电脑
阿鲲这个名字你或许很陌生,但他制作的音乐你可能并不陌生。《舌尖上的中国》里和美食一样让人垂涎欲滴的旋律,《红高粱》《流浪地球》等影视作品中震撼人心的曲调,都出自这位80后青年作曲家之手。
近日,国庆献礼大片《我和我的祖国》赢得不俗的口碑和票房,片中《夺冠》单元的配乐正是由阿鲲制作的。
如今,阿鲲已是配乐界的青年力量,但在走上职业作曲家道路之前,他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理工男。当理工男遇上音乐,当技术与艺术结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对阿鲲进行了专访。
从理工科大学走出的音乐人
阿鲲原名陈鲲,出生于四川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4岁开始学习钢琴。除了音乐方面外,阿鲲还在理工学科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高中入读理科尖子实验班、在全市编程比赛中取得第三名……2003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电子科技大学,学习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
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典型的理工科大学,令阿鲲没有想到的是,学校里却有一个大型交响乐团,从小学习钢琴的阿鲲,似乎“一下找到了组织”,进入交响乐团的钢琴声部。
不过,交响乐团在演出时,需要钢琴的时间并不多,所以阿鲲“很多时候都很闲”。闲不住的他“常常没事找事”,在交响乐团其他声部“打杂”,做乐团指挥助理负责排练。不经意间,他通过这种方式,学到很多知识。
“这段经历让我了解到许多不同的乐器,以及如何协调乐团各部分的配合。”阿鲲说,这是比后来在音乐学院更宝贵的训练时间。
大三时,阿鲲开始为未来做打算,他想到用自己喜欢的音乐来创业。他注册了一家公司,通过在论坛发帖、发邮件等方式,寻找需要音乐作品的公司。起初,公司运营并不顺利,创业5个月都没收到一个订单。后来,终于有家游戏公司找到了他。
“我挺幸运的,赶上了中国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阿鲲说,互联网兴起后,网络游戏需求很旺盛,借此东风,越来越多的配乐任务开始找到他。同时,理工科背景,让他很容易就理解游戏公司的需求,所以合作起来基本没有障碍。
逐渐地,阿鲲累积起大量的作品。毕业时,他发现自己的创业收入很可观,靠音乐可以养活自己,于是决定考入四川音乐学院,系统地学习音乐。
用理性思维寻找创作灵感
既有理工科的知识背景,又有音乐作曲的学习经历,这种奇妙的碰撞让阿鲲创作的音乐别具一格,充满科技元素。
“可能是经过理工科训练养成的思维习惯,我很喜欢分析和总结。”在阿鲲看来,每首曲子都有其内在逻辑,理工科的思维方式恰好给了他良好的逻辑思考能力,让他更容易找到音乐的内部逻辑。“找灵感就像碰运气,通过理性来‘帮助’感性,往往更容易找到灵感和感觉。”他说。
除了理性思维,运用科技感强的电子音,也是阿鲲创作的一大特色。
影片《流浪地球》结尾部分的音乐,大受影迷们的欢迎。“在创作这段音乐时,我使用了电音合成器,预示着人类的新征程已经开始,我们不再回望过去,而是奔向全新的世界。”阿鲲说,他在《流浪地球》配乐里综合运用了很多电子音乐,以及各类合成器的音色。通过解构、分析这些声音,才创作出电影里如此多的配乐。
将音乐创作与计算机技术结合
在阿鲲的工作室里,到处是各种制作音乐的高级装备。
“我最大的‘乐器’是电脑。”阿鲲说,上大学时打下的计算机基础,让他在音乐创作、制作过程中,可以集成数字音乐、特效处理等诸多元素,使传统音乐、音效有机结合计算机技术,焕发出独特的听觉魅力。
此外,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让阿鲲在电子音乐的制作上,颇具优势。在阿鲲的工作台上,放着一个钢琴键盘模样的MIDI键盘,这是他创作音乐时的常用设备。
“MIDI键盘通过输出MIDI信号,将弹奏出的声音发送给计算机,计算机便可模拟发出各种乐器的声音。”阿鲲向记者介绍道,音乐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波,波形是可以被调制的,而调制它们的就是电子技术。
在影片《我和我的祖国》的《夺冠》单元中,为了给影片营造出上世纪80年代的复古氛围,阿鲲运用特殊的合成器和波形设置,让经弦乐调制后的低音渐起,于是有了该单元影片开场那段让人仿佛置身上海弄堂的音乐。
虽然在今天的音乐创作中,机器作曲替代了传统的纸笔创作方式,但阿鲲在计算机上创作完曲子后,依然选择让专业乐团进行演奏和录制。“技术带给艺术的,更多是想象空间和思维方式,但我相信音乐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连接,所以还是要让人来演奏。”阿鲲说。
- 标签: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