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婴幼护理  婴幼疾病

“妈妈,你会死吗?”除了性,死亡这堂课再忌讳,也要跟孩子讲清楚…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04-0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妈妈,你会死吗?”除了性,死亡这堂课再忌讳,也要跟孩子讲清楚…

中国的父母非常忌讳两个字。一个是「性」,另一个是「死」

谈性,羞耻。

谈死,忌讳。

缺失的「死亡教育」

前几天,小康君和家人聊起马上又到清明,该去扫墓的事儿时,回想起亲人在世时的过往,不禁地哭了出来……

突然,一直在旁边看着这一切的孩子,打断了我们的对话: “妈妈,太姥爷去哪儿了?”

“太姥爷在天上呢~”回答孩子的问题时,我并不走心。

谁知,从家庭讨论结束,到他上床睡觉,孩子一直锲而不舍地问:

「妈妈,太姥爷还会回来吗?」

「他一般什么时候会回来看我们?」

「我以后也会上天吗?」

……

孩子巴啦啦地问,听得小康君头都炸了,后来实在忍不住,便不耐烦地说道: “在天上的人,永远都不会回来了,人死了是不能回来的!懂么!别问了,赶紧睡觉!”

一阵安静后,便是狂风暴雨。宝宝撕心裂肺的哭,我突然意识到不该大声吼他,不该这么直白地解释,以致于吓到了孩子。

安慰了许久,孩子平静下来说的第一句话就是: “妈妈,你会死吗?”

原来,那场“暴风雨”是孩子无法接受爸爸妈妈以及亲人,将来会消失的结果而爆发的。

小康君这才意识到,是时候和孩子谈谈「死亡」这个人生必经的命题了……

白岩松曾经说过:“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趁着今天是清明节,各位宝妈奶爸不妨也把欠孩子的死亡教育给补上吧~

为什么中国父母

这么忌讳“死”这个字?

(图片来源:www.sohu.com)

《南方都市报》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300名家长中,仅有13.6%的人会认真回答孩子提出的关于死亡的问题,而超过60%的家长选择避而不答。

死亡教育,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家庭教育体系里的一片空白。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 传统的习俗把「死」这个字,判了“死刑”。好像一切与之相关的都不吉利。

过年期间家里任何人都不准说死这个字,因为不吉利!

小孩子说一句:“我快累死了。”同样会遭到家长的呵斥:“快呸呸呸,小孩子家家的不准说死。多晦气啊~”

还有,“你去死吧~”也不知不觉成为大人小孩儿口中的脏话。

所以,一提起「死」大家都下意识地“躲避”。但是,这样并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和身心健康。

忌讳和孩子谈「死」

有什么可怕的后果?

家长普遍认为,性和死的最好回答就是一句话: “孩子长大自然就明白了。”

这句话,也让躲避这类话题的家长,拥有一个完美的理由。

可是,各位宝妈奶爸知道吗?

当孩子拿死亡的话题开始向你发问时,你没有好好的解释,就可能陷入两个极端。

在不知死亡的含义时莫名的恐惧和抗拒,产生错误的认知,将来面对关于死亡的场景时,可能 会被负面情绪压抑着,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宝宝性格的发展。

而当孩子长大了, 在知道死亡的真正含义时,却对生命没了敬畏心,漠视生命。

那些社会新闻中,致自己和他人生命不顾的冲动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从小没有正确认识死亡,无法通过死亡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自然也不知道珍惜生命,容易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当儿戏。

所以,不要把孩子与「死亡」完全隔离,因为这不是保护,而是伤害。

和孩子解释「死亡」就是为了让孩子明白生命的意义,让孩子懂得珍惜现下所拥有的一切,教会孩子好好生活,避免孩子走向极端。

永远都不要让血淋淋的教训,去回答“死亡教育无用论”,因为后果是惨痛的。

那么,该怎么和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呢?

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是为了教他好好生活

(图片来源:blog.sina.com.cn)

孩子目前的认知,是无法理解死亡的真正含义的, 孩子们之所以害怕死亡,是因为死亡在他们眼中是:消失、分离、被抛弃。

所以,各位宝妈奶爸在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前」,需要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那么,当孩子问死亡相关的话题,我们该怎么回答呢?

1

用场景给孩子解释死亡

>>>>

场景一:解释死亡并给予孩子安全感

黄磊曾在节目中被女儿多多问及死亡是什么,他的回答充满了智慧。

黄磊:“你知道星星的光是什么吗?每一颗星星都是属于一个人的。每一个人要离开这个世界,就到天上变成了星星。”

多多:“星星那么小,等我上了天怎么分得出哪颗是你?”

黄磊:“我们就变成一颗星星了,一家变成一颗,相爱的人会在天空重逢,永不分离,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变成一颗最明亮的星星。”

像黄磊这样解释,孩子们就少了对分别的恐惧感,反而会觉得更有安全感了。

>>>>

场景二:死亡不可怕,重要的是过程。

网友@C猫晨 在面对宝宝提出的死亡问题时,是这样回答的。

家里养了十年的宠物兔,死了。

我告诉女儿, 兔子死了,没有了。但我们还有许多和兔子的合影、游戏视频。

女儿看着我挖了个深坑把兔子埋了, 后来每当再问起兔子时,她都会指院子里的树下说:没了。

那时,她1岁。

其实孩子什么都懂,只要你肯说,她就明白。

>>>>

场景三:死亡其实是另一种“生命”的延续

台湾作家刘墉带儿子去看枫叶,飘落下来的枫叶场面十分壮观。

刘墉便趁机给儿子来了一趟「死亡教育课」:这世上没有永不凋零的树叶,每个人也总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死亡,和出生一样,都是很自然的事。

死亡是一场告别,虽然避免不了伤感,却依然可以像枫叶一般美丽。

后来,他的儿子在作文中写道: “自从那一天开始,我就对死亡没有之前那么害怕了,因为爸爸的话让我感受到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2

用死亡教孩子珍惜当下

孩子们的生命才刚开始,死亡离他们还很遥远。所以,解释过死亡的含义后,我们 要把“风向”引到当下的生活中。

曾经,小康君的闺蜜也犯过和我一样的错误, 回答死亡的问题时过于直白

小康君是道理都明白,冲动是魔鬼。

而小康君的闺蜜,简直就是虎啊~

因为她直接给她的孩子怼了句: “死,就是永远见不着了!”

导致她孩子因为担心、害怕,整宿没睡着!

其实, 用场景回答孩子死亡的问题后,我们要立即将话题转到现实生活中。

比如可以这样说:“生命是有限的,小兔子离开了我们,是因为它的时间到了。不过它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快乐和美好的回忆。

你看你现在多幸福啊,有爸爸妈妈陪着,好吃好喝的,还有朋友和玩具。

所以,你要更加珍惜和享受这一切才会感到开心和快乐哦~

3

用当下教孩子敬畏生命

想必许多家长都看到过下面这些社会新闻吧?

小年轻们因情感纠葛自残、因一句话不顺夺人性命、因无法承受压力堕落自杀……

这一切,都是轻视生命的后果。

天上的星星、地上的树叶、亲人的离世、宠物的离开、疫情的残酷,都是我们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最佳时机。

拥有到消失的人和事,其实就是在告诉孩子们需要正视死亡,让孩子明白生命的意义,告诉他们珍惜当下,珍爱生命。告诉他们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做更有意义,更不负此生的事情。

今天是 清明节,也是扫墓祭祖、缅怀先烈的日子。

不妨趁着这个日子, 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谈死亡。

不要再对孩子讳莫如深了,因为我们教育孩子成才之前,要先让他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好了,如果认为今天的内容有帮助到你,别忘了 「分享」给身边的一起看看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