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婴幼护理  婴幼喂养

不报班也能“超前学习”文科佛系妈这样女儿的数学思维

  • 来源:互联网
  • |
  • 2018-10-2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出于升学的考虑,家长们会格外重视数学的培养。尤其是数学思维,一定要在小时候打下基础。本文作者是一位文科妈,五年来,她像教语言一样教数学,并记录了女儿的学习过程。她不焦虑,善于将数学融入生活,下文中,她向我们分享了她的育儿经,一起来看看吧!

  最近开始筹备幼升小,佛系妈如我多少要根据“前辈们”总结出来的面经来比对一下孩子的学科能力,其中数学一直是我最自信的一项。如果说英文得益于双语幼儿园的语言浸润式培养,数学则得益于早期外婆、外公、爸爸和我大家共创的家庭启蒙。

  和外滩教育的朋友聊天时,他们知道我家从来没有报过市场上的思维培训班和幼小衔接班,于是邀约我分享一下启蒙经验和实操。

  我挺纠结的,一个文科生家庭来说数学启蒙,别误人子弟哦,但反过来一想,也许文科生都能做到的数学启蒙,说明在家庭里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可操作性。

  我家娃不是什么天才,各项挺平衡发展的,中班老师学年评价里最让老父老母欣慰的一条,就是她名字里寄托的期许“她是一个快乐的娃”。在本文讨论范畴内的数学能力上,几个易理解的对标,运算方面,中班时的口算题,已经出到了三位数加减;大班能完成简单版的9宫格数独。

  前不久,我拿了一位数学博士老师的一二年级自测题试着问她,“有黑白灰三只兔子,黑兔子说:‘我不是跑得最快的,但是我比白兔子跑得快。哪只兔子跑得最慢,哪只跑得最快?”

  她没有迟疑地答对了“灰兔子最快,白兔子最慢”,有意思的是,我当时审题脑抽时还多问了两三句“你确定是灰兔子最快吗?”,她疑惑着看着我,“对啊,是灰兔子最快啊!”。说明她并不是猜的,而是确实坚定了自己的答案,这说明她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推理思维能力。

  下图是最近她自己兴趣昂然的一本数学游戏册,我们念题目,适当引导以后,她自己完成,最后一题让我们意外地看一眼后马上做出了答案。

  2岁半说英文的1-10。在幼儿园小班以前,我们已经解决了20以内的加减法问题。小班一开始,我们也已写过9+8-2这样的融合等式给她计算。

  这个过程中,作为家长,我们并非为了所谓的“超前抢跑”去设计,完全因为陪伴中发现孩子有数感,喜欢思维类的游戏和书籍,于是逐步加深难度,一切“自然而然”发生。

  我很崇尚并追求家长和孩子在一起时“自然放松”的状态。回顾幼儿阶段数学初步习得的过程点滴,发现最核心的一点,不过是我们抓住了“因势利导”,所以并不“费力”。

  准备这篇文章时,我翻阅了一些关于早期启蒙的资料,网上不乏一些耸人的标题,“错过几岁到几岁的儿童期,就再也补不回来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且不在少数,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说,制造焦虑,容易吸引眼球,这毋庸置疑;但另一方面来说,错过什么就再也补不回来,或者说输在起跑线的说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家长内心的恐慌。

  儿童教育启蒙学术体系,有严谨的学术框架、验证过程、结论,不同流派之间也尚有争论,并非一篇号的文章可以概述。今天我们不说学术,而是从一个母亲和生活观察者的角度,来分享一些观点,一些commen sence。

  在教育上,焦虑和恐慌是家长首先应该克服的。无论在育儿的哪个阶段,“学会放松”,是每一个父母都应该重视的内功。

  在一个有着放松积极心态的家庭下成长的孩子,不一定都会获得意义上的最大成功,但我相信,他/她一定拥有无论在任何一种状况下、让自己幸福的能力。

  对待学习正如是,松弛有道,在放松的学习下,让孩子心无旁骛地领学习的乐趣,明白学习和生活相关的意义,那他/她在思想的底层,则会慢慢形成意识,学习并不是痛苦,哪怕遇到困难,攻克后也能获取成绩,这是对自己有意思的事情。尚且可以从中获得成就感,更何况是如璞玉般灿烂可塑的孩童。

  所以,放松的心态是根基,准备好了这个根基,才会抛却一切时间节点去用心感受和发现孩子,专注于孩子能力的提高,并创造条件和良好的学习,让孩子不断去获得攀升。

  有一种观点分析,中国孩子为什么数学容易启蒙,因为汉语从1数到10,都是单音节,孩子容易接受。对比英文,Three就这么难发音。似乎是有一定的道理。从我们的实践来说,数数确实和语言学习,有相通之处。从小可以像学习语言的语感一样来培养数感。

  早期教育中,很多时候, 会强调双语的学习,而忽略数学,但我回顾了孩子的成长经历发现,早期开始培养数感确实对孩子很有帮助。

  《3-8岁儿童的数学经验》一书中这样解释数感:数感是指对数的理解或数概念的形成。数感建立起数量与计数之间的联系。数感强调对多与少、相对数量、空间与数量对关系、数量对部分与整体关系等对理解。

  这里说的是3-8岁儿童,但数感的培养在当下的,可以更早追溯到0-3岁的早期。我们都知道,婴幼儿时期,孩子学习语言都是通过外部大量的输入和刺激,从而在大脑中形成经验,对数学启蒙来说,完全可以参考语言学习的经验,在早期也创造输入。

  我们家小朋友语言发展并不快,基本上到了1岁半以后才开始说线岁能表达完整的句子。但是在数数方面,却几乎是和语言发展同步。这归功于我母亲在帮助我带养期间,和孩子进行了大量关于数学的游戏,这些游戏并不难,甚至不花钱。

  最好的数学教具就是孩子的手指和脚趾。每个孩子0-1岁阶段,都对手指和脚趾充满了好奇,出生开始啃手指,四五个月脚能翘起来了,就开始啃脚趾头,每对父母对这个场景肯定不陌生。这是他们最原始的探索世界的方式,也是学习数学最好的教具。

  和自己的手指、脚趾做好朋友,大人陪伴的时候,可以经常拉着小手和小脚,一起数数,做一一对应关系,帮孩子输入关于数的概念和对应关系。

  在生活中,有着大量的素材可以帮助孩子进行数数的输入,这些案例不胜枚举。比如,从认识自己开始——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两只耳朵,这不仅蕴含着对身体的发现,更是初步了解对称;

  再比如,孩子喜欢吃小馒头之类的磨牙小零食,也可以告诉孩子,一次几个,从一开始数给孩子看,再到慢慢放手,尝试让孩子自己数;绘本上的人物、动物数数;数数的童谣“门前大桥下,有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只需要每天在和孩子的对话、陪伴中,以游戏的愉快的方式“自然”地进行,孩子很容易就接受和吸收。

  还有两个我特别推崇的便宜又有效的数感启蒙教具:扑克和骰子,不愧是古老又有智慧,沉淀下来的经典。孩子在数学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可以利用这两个教具,做出不同的游戏组合。

  比如做1-3岁期间,就可以教孩子认识扑克,认识数字的形状、数的花色,再大一点,可以比大小,抽牌加减法,我们5岁半的时候特别喜欢扑克和棋类,在告诉她一副牌54张、每一个花色四张后,三人玩争上游,虽然她小手还无法抓住一把牌,但她有时候已经可以从牌面上,去观察计算出,谁手里剩余哪张牌。

  幼儿时期,很多经验需要不断地。数学作为一种自然语言,也是需要不断地重复。事实上,一切学习,最后内化,都需要“学而时习之”的过程,道理都是相通的。

  与“学而时习之”相关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的耐心和。完全可以从幼儿园伊始去培养,浸润式培养。

  大概在小班下学期开始时,我们过一个月的每周计划,制定每周计划表,包括每天做几道题、读一本书、运动、吃好吃的、练几分钟琴。

  这个计划的执行,没有很或者严格参照顺序,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孩子的心情,来灵活调整。也需要家庭各方的协调配合。但是必须一天内,都完成这些项目,每做完一项,我们会在冰箱的表格上,贴五角星。

  了一个月后,我们不再用这个表格,但这些习惯还是保留了下来。从小班到中班,通过不同的方式,我们会给孩子做运算题目,每量不多,3题左右。有时候,会把这个过程放在送她上学的上,有时候是周末清晨的叫醒项目。

  “因势利导”的部分,还体现在这个量的灵活把控上,孩子心情好,热情特别高的时候,别忘了多喂几题。在成就感达成后,她发现自己解锁了技能,会增强自信。

  日积月累,方成习惯。每天10分钟的游戏习得,比起早期在一个教室里集中做一天题,我个人认为,是许多,也更有效。

  数学启蒙一定要和生活做结合,才半功倍。一方面是方便孩子的理解,只有理解了,才是懂得,而不是记住;一方面则是要不断地让孩子强化,形成自觉意识,明白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有所帮助的。

  为什么我们始终困惑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却慢慢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我能我自己的一个结论是,目标感、意义感的缺失。

  很多时候,我们被告知必须学习,这是一个任务,却往往忘了,我们为何出发,这和创业或者人生的终极问题多么异曲同工。本质上,我们都是为了自己在学习,学习是帮助我们自己认识世界,发现自己。

  这个核心的结论明确,下沉到幼儿阶段,家庭也就应该用他/她这个层面所能理解的每件事情,来建立学习和世界和生活的联系。

  也因此,我是浸润式学习的拥趸,我非常赞同Aha创新学院顾远老师提出的观点:“学习在窗外,他人是学校,世界是教材”。这是一个在任何科目里通用的准则。不要学习,因为它本身就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微处落脚的实操,就是让孩子通过自己能接触到,能观察和感受到、有兴趣的事情、现象入手,通过伙伴们入手,去与数算、推理、原理去做结合,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在孩子小班时,她是坐校车上学的。我们就曾经用她校车好朋友的名字来出应用题:“一整车的小朋友从幼儿园出发啦,一共20个人,先到了乔治和佩奇家,他们两个下车啦,那这个时候车上还有多少人呢?”

  比如让孩子了解年龄,可以问孩子,你和谁谁差几岁,还有几岁到100岁,我们100以内的加减有一阵子,就是通过孩子认识的长辈的年纪做案例,让她计算中间的岁数差。

  刚满5岁时,孩子到了最喜欢讨论谁和谁结婚的年龄,她有很喜欢的伙伴,又说很喜欢自己的老师,要跟自己的老师结婚。童言稚语听了总是觉得很美好,但是她后来突然想了想说,不行,不能跟老师结婚,如果自己长大了,老师就太老了。

  我们乐坏了,紧接着就问了她一个问题,“亲爱的,你要到18岁后才考虑结婚的问题,那你想一想,如果你18岁了,老师几岁了呢?”非常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她知道老师28岁,她18岁是再过13年,那个时候老师41岁。

  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细节,很轻松,包括带孩子去超市,鼓励孩子认识钱币、自己买东西,也是方法。家长完全不需要奥数基础就能引导孩子去多思考一层,只需要做个带着平常心、好奇心的家长,给孩子多提一个问题。

  看到市场上那么多的思维类、数学类的早教培训项目,都在说能培养孩子这个那个能力,我没有试过,效果不做置评,我相信如果项目是一个踏实专业、对教育有热情和的团队做出来,那对孩子是有帮助的 。

  不过我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学习了那么多年的数学,作为一个文科生,我剩下了什么。代数、几何、微积分、方程式,具体的解题方法都还给了老师。

  没想到,我们家小朋友给了我一个答案。有一天,我逗我们家小朋友,“诶?你为啥那么喜欢做题?”她傲娇地说,“因为可以思考啊!”

  一个刚上大班的娃说出如此的话,我和爸爸都挺意外的!我们给了她一个坚定的拥抱,告诉她能这样想很棒,爱思考的孩子可以发现更多有趣的事情。

  不经意间,这也回答了我前面的问题,抽丝剥茧,抛却一切,数学留给我们的核心,我想就是“思考的能力”吧,逻辑思考,如何理解先后、理解秩序,如何推理、判断,如何提出假设,并找寻论点论据,如何得出结论。这些都是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思考能力。

  国庆的时候,看了一本书斯坦福教育学教授写的反思数学的书《这才是数学》里面,有提供给家长和教师,强化孩子思考能力的示范性引导语句,可以为我的思考做一点佐证,当你和孩子进行数学解题时,可以尝试这样的问题:

  这6点无论是在数学学习,或者是其他学科中,都可以活学活用。如果幼儿时期起就有意识地这样去培养思考力,那么当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等发展到她年龄相符的阶段,他/她就能够很顺畅地适应,幼小衔接又会有什么问题呢?

  诗歌翻译,很难信达雅,不敢造次。但是,它所表达的,是对每一个孩子个体的热爱和尊重。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 也因此是特别的。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发肤皆出自自己的那个孩子。

  今天写这篇文的目的,不是说我们家娃多特别,我们多轻松,而是希望传递每一个家庭都可以以放松的心态,在生活中,和孩子去共同学习,感受重新生长的奇妙和喜悦。

  我想,我家孩子在数学的理解上是有一定的天赋的,这和她的特质有关;我们只是有幸早期发现了这点,并且在日常点滴中,有用心把她的特性引导出来。看这篇文章的朋友,不要纠结于我文章提到的我家孩子的年龄节点,对每个个体来说,最重要的是跟随自己的生长节奏 ,跳出属于自己的舞蹈。

  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在早期,也必然是家庭去发现并承担引导的责任的。数学习得如此,其他学科或者兴趣养成亦如此。

  希望在育儿育己的道上,你我都能放松和坚定。用心浇灌,静待花开。哪怕花儿不如我们期许的娇艳,也必然是如小王子的玫瑰花一般,最特别的一朵。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