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人才的“梦之队”是如何炼成的?
新华社上海5月24日电 题:上海科技人才的“梦之队”是如何炼成的?
新华社记者周琳 郭敬丹
从人才“20条”、人才“30条”,到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抓人才”,是上海积蓄科创力量的第一选择。全力建设全球科创中心五年间,上海聚焦有基础、有优势、能突破的重点领域,通过量身定制、一人一策的方式,聚天下英才。记者采访了三位科技界工作者,从他们的感受中,探寻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
让科研人员像“细胞”一样充满活力
对参与其中的科研人员来说,自己手中的项目能够取得突破自然是成就感的巨大来源,而推进产业化、自己能从中获得收益,也是体现个人价值的应有之义。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党委副书记叶阳还记得,十多年前,一款抗菌新药的专利转让费相当于科研人员几十年的工资,然而这份收益中给到科研人员的个人奖励很少。而如今,成果转化后,科研人员从中获得的奖励大幅提高;同时,药物所科研人员可采取多种形式创业。
变化源自科研成果转化的新政:转化后收益按个人、团队、研究所5:2:3比例分配;对取得临床批件、新药证书的团队除给予奖励外,设立新药岗,打破“唯论文论”,开辟内部优秀人才上升通道;内部公开选拔符合要求的学术带头人建新课题组,打破内部人才培养的“玻璃天花板”……
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五年间,上海不断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放权松绑”就是核心理念,把权和利真正放到市场主体手中,为用人主体和人才“增动力、添活力”。
2017年,上海以立法形式出台《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科研团队,明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扣除直接费用后净收入的70%以上可用于奖励个人和团队,目前一批成功案例已涌现。
叶阳说,人才受到激励,就是科研的“后劲”。
投资青年人才就是投资未来
创业于“宿舍”的科技服务业公司泰坦科技,如今已估值近10亿元,拥有500多名员工,年销售额接近10亿元。而其起步之初的20万元,来自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基金会的无偿资助。
泰坦科技主要为创新研发、生产质控实验室提供科学服务一站式技术集成解决方案。如今,坚持创建自主品牌,泰坦在科研试剂、实验室常规仪器及耗材类产品实现了进口替代;为实验室提供“个性化定制工具箱”,让各类研发可以“拎包”开始。
“过去搭建一个小型实验室,大约需要3个月;现在有了我们的专业服务,1-2周就能完成。”创始人谢应波是个“80后”,他说,有创新和研发的地方,就一定要有强大的科技服务业作为支撑。越来越多的研发中心、总部经济集聚在这里,青睐的正是上海精细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服务能力。
甘当服务人才的“店小二”
- 标签: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