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垃圾分类:实些,再实些;细些,再细些
强制垃圾分类:实些,再实些;细些,再细些
据昨日报载,从本月开始,广州市全面启动整体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年内要实现辖区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物业小区全覆盖,分类收运线路全覆盖,社会动员全覆盖,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要达到90%以上。同时,有关部门还制定了许多具体的量化目标。
这表明,广州市的垃圾分类自此步入全面“强制时代”,而且,甫一推行就伴随着量化考核指标。这既体现出一种务实精神,同时,也是给自身出了个难题,不达标怎么办?
广州是国内垃圾分类最早的试点城市之一,在地方立法等诸多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但近日上海的强制垃圾分类“一炮走红”,其全民动员、全民参与的做法,以及其强大的宣传组织攻势引发举国关注,一时风头无两。无形之间,沪穗两地的垃圾分类亦被人们摆上擂台品头论足。虽说优劣长短互现,但上海的一些做法确值得广州学习和借鉴。
对于宏伟都市来说,垃圾分类确乎是细枝末节,而恰恰是这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令城市管理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广州自2000年开始探索垃圾分类,转眼近20年。即便从2010全市逐步推广算起,至今也已近10年,个中的人力物力投入,不可谓不大。但成效究竟如何?实是言人人殊。平心而论,有些试点社区的做法,确实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就整座城市而言,却很难说获得突破性的成功。
由此亦可推断,当其全面推行时将面临何等困难。垃圾分类考验的是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个中最需要的是“认真”二字,来不得半点虚饰与花哨。它不像那些大工程大项目成效彰显,亦不似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可立竿见影。它需要的是慢工出细活,将整座城市的毛细血管再造。强制分类的背后实则是千百万居民的行动自觉,而这一点却最考工夫。相比那些分拣回收、运输等系统建设及设施投入,对人的观念、习性的改造显然要艰巨百倍。
因此,强制垃圾分类的成效如何,最关键的还是做好人的工作,个中包括垃圾分类理念及知识的宣传推广,让节能、绿色循环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并获得最广泛的认同。当然,这也需必要的强制手段,诸如不留死角的引导、监督等。当观念未转变时,制度与规则的严格约束就不可或缺。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严密细致的组织及实施,几百万家庭涓涓细流的汇集,系统的繁杂与精密的衔接无不需要脚踏实地的科学作风。
垃圾分类看似是对城市垃圾处理的“系统重构”,实则更是对我们工作作风的检验。广州多年的试点经验也证明,垃圾分类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需有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准备。因此,对垃圾分类的组织实施应做得实些,再实些,对各环节的规划部署亦应细些,再细些,唯其如此,方可真正获得垃圾分类的成功。
□阅尽
(作者是本报首席评论员)
- 标签: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