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中国》:在演绎经典中传递时代精神
《故事里的中国》:在演绎经典中传递时代精神
作者:太原师范学院影视艺术系讲师 张自清,太原师范学院副校长、教授 薛晋文
近些年,央视着力开发和制作了《朗读者》《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一系列精品文化类节目,赋予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内涵和新魅力,实现传统文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近期,央视推出的《故事里的中国》栏目,通过全新的舞台表达方式,重新演绎和激活了经典文艺作品,将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融为一体,在立意内涵的挖掘上再一次彰显了国家电视台的示范性和创造性。
《故事里的中国》系列节目梳理和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典文艺作品,通过深度访谈解读和舞台重新演绎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在致敬经典的过程中,挖掘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表达主流价值观,丰富大众生活,启迪民众思想,提升了文艺工作者和广大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这场文艺追寻之旅中,《故事里的中国》以全新的主题表达,多元的呈现方式以及精美的视觉布局,呈现了这些经典作品所承载着的民族精神和时代记忆。
《故事里的中国》多选择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经典现实主义题材文艺作品,这些文艺作品都具有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它们取材现实,大多还有原型人物的互文观照。
文学家路遥曾经说过“故事可以虚构,生活不能虚构。”艺术家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和养分,将创作对象指向具体的现实的人,以艺术化的创作手法将大国家、大时代的故事,通过小人物的视角娓娓道来,而原型人物的加持使作品具有扎实的生活根基和天然的生命力,平添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命烙印,节目中展示的这些取材于现实的作品,彰显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正大气象和雅俗共赏魅力,反映了文艺为人民、人民爱文艺的生动可喜局面,为新时代文艺节目创作如何从高原走向高峰,起到了示范和标杆的巨大作用。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曾几何时,开放的市场环境、更迭发展的技术使文艺创作呈现出了低俗化和娱乐化的倾向。过度包装和消费明星,依靠搞噱头和制造话题来吸引流量,对大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时代楷模和英雄形象被一定程度地冲击和弱化。《故事里的中国》以讲述文艺作品背后真实故事的方式,重新唤起了大众对时代英雄主义和英雄形象的正确认知,这是栏目对于青年群体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承担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使命和责任。
《故事里的中国》在讲述一部文艺作品时,邀请与作品有紧密关联的历史人物现身说法,这些人或是作品中人物的原型,或是故事的亲历者,或是作品诞生的见证者,他们登台讲述真情解读,为观众揭开了隐藏在作品背后更为深刻和复杂的故事。比如,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一期节目中,栏目组邀请电影中扮演李侠妻子何兰芬的演员袁霞、原型人物李白和裘慧英的孙子李立立,共同讲述长期战斗在我党隐蔽战线的李白烈士的英雄革命事迹,感动全场。譬如,在《林海雪原》一期中,栏目组邀请小说作者曲波的女儿曲毳毳、在京剧和电影中扮演杨子荣的童祥苓、杨子荣当年的战友高森和张道敬,以及杨子荣的儿子杨克武,共同讲述小说文字之下隐藏在历史深处真实的战斗英雄故事。烈士后代追忆父辈革命岁月,感怀他们坚定的革命意志,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新中国是由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这是最鲜活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老艺术家们的回忆将观众的记忆拉回那段峥嵘岁月,让年轻观众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所传递的民族内涵和精神力量。在亲历者和见证者的讲述中英雄事迹更加清晰,英雄形象更加鲜明,英雄情怀更加动人。在大时代大情感大框架内展示细腻的小情感,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被真实的人物和故事感动,重新呼唤起对英雄的敬畏之心,逐渐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作为本土原创文化类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形式上最大的突破在于巧用舞台多元的呈现方式,多种艺术形式互相借力,创造性地融合影视放映、电视访谈和戏剧表演三维空间。这种“戏剧+影视+综艺”的综合表达样式,首创了“1+N”多舞台空间,多线并行立体叙事,为观众带来不同的观影效果和强烈的沉浸体验。
为严格把关舞台演绎质量,央视综合频道与国家话剧院强强联合,邀请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田沁鑫作为戏剧部分的总导演,在确保体现作品思想性的前提下,从演员选择到舞台实景布置,极尽所能做到精细精致,借助被更多人接受的现代化方式进行演绎,传承经典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此外,节目中还设计了一个固定环节——剧本围读会,这是在话剧演出中才会出现的专业环节。通过这一个小环节,观众对话剧艺术的创作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并在导演和演员的交流中获取对于经典文艺的解读。
《故事里的中国》,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精神,传递中国力量。节目致敬经典的过程中,在青年文艺工作者与老一辈艺术家之间架起了一座艺术创作交流的桥梁,也在年轻观众和经典文艺之间架起了一座认知和审美的桥梁。这些经典的文艺作品,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跨越时空,成为纪录中国时代印记,也必将在今后的时间长河中永葆生命活力和艺术魅力。(张自清、薛晋文)
- 标签: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