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影】《平原上的夏洛克》:令人惊喜的乡村题材之作
【掠影】
《平原上的夏洛克》:令人惊喜的乡村题材之作
韩浩月
《平原上的夏洛克》上映以来,票房向好。这部从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走出来的影片,所传递出来的新鲜感与独特气质,被业内人士与影迷当成了一部“惊喜之作”。
在主题立意与故事创意方面,《平原上的夏洛克》是一部混搭之作。英剧《神探夏洛克》也许都非常熟悉,但当故事背景从维多利亚时代工业化的“雾都”被移植到中国华北平原充满农耕气息的村庄,当卷福和潮爷帅气的面孔,被替换成两位从未演过电影的新面孔时,混搭的味道便四处弥漫开来。
虽然混搭,但不山寨,这恐怕是《平原上的夏洛克》令人惊喜的首要原因。
影片以扎实、工整、大气的镜头,把华北平原的日常生活拍出了独特美感——当夕阳西下,最后的余晖照耀大地,初亮的灯盏摇曳于乡村的小院,工作了一天的农民,点起篝火,端起酒杯……影片的画面气质仿佛溢出银幕,呈现出一种庄重与优雅的气息,影片的内里追求自此已经初见端倪。
《平原上的夏洛克》的故事很简单:两个农民担心报警之后,他们被车撞了的邻居没法得到保险赔偿,所以选择根据监控摄像头拍摄的画面,分别追寻三位具有嫌疑的车主,在追寻的过程里,他们动用自己拙朴但实用的智慧,逐渐去接近“真相”,闹出了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笑话,也碰撞出一些令人沉思的生活火花,在有机会“名利双收”的时候,他们又体现出底线意识,表达了骨子里所拥有的某种庄重,这让观众在微笑之余,也由衷地对片中人物以及电影主创产生敬意。
不得不承认,《平原上的夏洛克》在技巧应用上自然而娴熟。导演徐磊深谙影迷文化,将大量的西部片元素融入自己的电影里,同时在使用悬疑、侦探手段上,也能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层面,既能引起观众的好奇心跟随情节前行,也不至于让悬疑、侦探元素喧宾夺主,让影片变成纯致敬的模仿之作。
影片的多个情节都埋有亮点,出其不意地蹦出来,让观众感觉眼前一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设计是:男一号超英在自己的三轮车被朋友占义骑走之后,从院子里牵出自己的马,翻身而上,一路奔向与“大老板”的交易现场,这一幕集合了荒诞、豪情、侠义等诸多信息量。
影片口碑散开之后,《平原上的夏洛克》被业内人士评价为“一部体面的电影”。这样的评价产生于它的创作追求,恰好映衬出一些喜剧片的粗糙与拙劣。它是重新走向电影本质的一部作品,是重故事、重技术,同时也重创新、重内涵的电影,也是对不断跑偏的喜剧片创作的一种纠正。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需要得到肯定,那就是《平原上的夏洛克》开始用不一样的眼光来打量农村与农民,为乡村赋予一种浪漫,为农民赋予一种优雅。
在影片两位主角身上,能明显地感受到他们的骨子里是藏着一种优雅的,这种优雅包括:不推诿责任的担当,对事实与真相的执着,对金钱来源干净与否的态度,对诱惑的本能抵抗……这些品格的体现,使得我们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好心有好报”“不义之财不可取”等价值观念,并以捍卫这种价值观为荣。《平原上的夏洛克》用乐观、客观的眼光,为观众进入农村与农民的内部和内心,提供了一条宽阔的途径。
《平原上的夏洛克》不是个例。曾在国内外斩获数个大奖的超低成本电影《过昭关》,与《平原上的夏洛克》异曲同工。《过昭关》的男主角千里迢迢去探望于自己有恩、多年未见的老友,见面之后他沉默不语,在初见、交流、告别的这三个环节,重病的老友只不过说了三句加在一起十几个字的对白,分别是“吃饭了吗”“留下来吃饭吧”“慢些走”,这些简洁的话语表达了乡村人最为浓烈的情感,他们把所有的想念、悲痛、感慨与不舍,都浓缩在“吃”与“走”这两个关键的字眼上,这或是中国农民关怀对方的最朴素表达,这种表达让人那么直观地感受到了乡村文化的厚重与朴素。没有流泪,没有什么特别的形式,一个人去见另外一个人,不是为了说话,而是为了完成一种关于最后的告别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里所包含的优雅姿态,让人觉得震撼。
在看完《平原上的夏洛克》之后,会产生这样的期待:以后国产片,还会诞生这样的电影吗,或者在此基础上,会不会有更多优秀的电影人,把目光投向乡村题材、农民故事,拍出洋溢着令人欢欣也令人感慰的作品?
这样的作品,或许没法带来几亿、几十亿元的票房,但却为电影的形态增添丰富性与质感。我们需要大片,也需要小片,在投资规模、演员阵容方面,会有大小片之分,而在评价一部电影的价值时,是不该有大小片之分的。
- 标签: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