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那些事儿让日子有滋味 ——2019我们的文艺·文化篇
文化的那些事儿让日子有滋味
——二〇一九我们的文艺·文化篇
由城市老旧房屋改造而成的文化空间。记者韩业庭摄/光明图片
一读者在城市街角书店里享受阅读时光。 孟德龙摄/光明图片
文化志愿者在进行民俗舞蹈表演。颜怀峰摄/光明图片
舞跳起来,书读起来,球打起来,日子一天天美起来。站在新年的门槛上回望过去一年,公共文化领域的任何点滴变化,都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里泛起了幸福的涟漪。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盘点2019年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工作,呈现了过去一年公共文化领域的亮点。这些亮点,既是对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任务的落实,也是对人们美好生活期待的回应。
文化空间遍地开花
北京市西城区佟麟阁路85号,是始建于1907年的中华圣公会教堂的旧址。2019年的某一天,周围的居民突然发现,这栋以前无人问津的老旧建筑已变身名为“模范书局·诗空间”的“最美书店”,成为北京新的网红打卡地。
过去这一年,在很多城市,像模范书局·诗空间一样,突然“长出来”的文化空间真不少。比如,在重庆主城区,出现了24家24小时开放的城市书房,这些城市书房每天在图书馆闭馆后,继续在夜间为市民提供相应的服务;在温州,2019年全市已建成城市书房88家、百姓书屋61家、文化驿站70家。
这些文化空间,或在街角,或在弄堂里,或在小巷深处,总之离群众越来越近。一出门,一下楼,就能闻到文化的气息,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在城市里正在成为现实。
乡村一直以来都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硬骨头”,乡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明不明显、强不强烈,是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成效的最大考验。
临近年关,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下溪乡桂花村的文化服务中心一天比一天热闹。自从村里的文化服务中心建起来后,村民们纷纷聚集于此看书、打球、跳舞、谈天说地。如果说城市里的图书馆、文化馆等大型场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大动脉,那乡村的文化服务中心就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毛细血管。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司长李宏说,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把农村、社区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推动优质资源、服务下沉到基层一线,大力开展群众身边的公共文化服务。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494747个行政村(社区)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占比86%。
过去一年,文化空间不仅在房前屋后遍地开花,服务效能也随之大幅提升。近年来,为解决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沉睡”的问题,文化行政部门对各地近80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进行了专项治理。截至去年年底,全国1649个县(市、区)建成文化馆总分馆制,1711个县(市、区)建成图书馆总分馆制,分别占比68.5%、73.8%。国家图书馆理事会正式组建,219个公共图书馆、151个文化馆启动理事会制度改革。
“文化菜单”更加丰盛
展览场地近1万平方米,240家参展单位,1500家采购主体……2019年春天,文化和旅游部首次牵头举办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暨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采购大会。传统文艺演出、剧目创作、非遗产品、文创产品,各种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正如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所言,当前公共文化服务正处在从“有没有”“缺不缺”向“好不好”“精不精”转变的关键时期。过去一年,政府的投入持续加大,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老百姓“文化菜单”上的菜品越来越丰盛。
上海市通过搭建文化云平台,汇聚全市数万场文化活动、数千家文化场馆的资源,为群众提供活动预约、场馆预订、在线参与、服务评价等高品质文化服务。比如,在上海嘉定区,区、镇(街)两级近150个团队活动室也向市民敞开网上预订,哪个时间段有空闲场馆,都一目了然,市民不用再为找活动场馆而发愁。自从有了云平台,嘉定全区公共文化场馆利用率增长了三倍。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期刊、库克音乐等14种国内主流权威信息资源数据库也被搬上文化嘉定云平台,市民可在家中轻松查阅各种文化艺术资源。嘉定孔庙、法华塔、嘉定博物馆、韩天衡美术馆等诸多历史文化景点以及嘉定竹刻、名家篆印等文物也通过虚拟3D技术被搬上了云平台,市民可以在线“零距离”观赏古镇、把玩文物字画。
目前,全国已有12个省级公共文化云平台、100多个市级文化云平台。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促进供需对接,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接下来,文化和旅游部将依托国家公共文化云,实现各级各类平台融合发展,开展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的网上交易,打造“不落幕的文采会”,满足群众更加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此外,为推动“戏曲进乡村”工作常态化开展,2019年中央财政共投入3.89亿元为12984个贫困地区乡镇配送约8万场以地方戏曲为主的演出,把戏曲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
公共文化活动“走上云端”
最受中国人喜欢的运动是什么?广场舞。有关报道显示,超过4亿中国人有经常锻炼的习惯,其中1亿人锻炼的主要形式是广场舞。不管乡间还是城市,只要温度适宜,天气晴朗,广场舞永远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可是广场舞参与人数众多,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比较大。2019年,借助互联网技术,广场舞“走上了云端”,不仅解决了时空限制,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
在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文化新生活全国广场舞展演活动中,人们只需要打开国家公共文化云、文旅e家、中国文化馆协会公众号,便能欣赏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广场舞表演,还能跟着教学视频免费学跳,该活动在网上点击量达3657万,点赞数达142万,形成了一次广场舞的网络大联欢。
“走上云端”的不仅有广场舞,还有群星奖、合唱节等各种公共文化活。
2019年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期间,主办方为网民提供了一个在“云端”进行全景式体验群星奖现场的空间,用新颖的视觉设计、综艺式节目编排、高清直播带来第一时间的内容呈现,不仅展现了基层群众文化的风采,更为观众打造了身临其境的视觉盛宴。据统计,“云上群星奖”总访问量超过5000万。
公共文化活动“走上云端”,增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溢出效应,扩大了公共文化活动的受惠人群,丰富了人们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方式。有了云端上的公共文化服务,行动不便的老人,不用再为无法到达现场而喟叹,身处异地的游子也可以跟家人一起“走进”艺术现场。
“身处互联网时代,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也应该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不仅要扩大活动受众面和影响力,更应思考如何借助互联网满足老百姓更高层次的需求。”云南省文化馆副馆长李冰江说。
台下观众变成台上主角
公共文化服务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群众不仅是台下的观众,也应是台上的主角。李宏说,过去一年,文化和旅游部努力创新活动组织方式,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坚持办在基层、热在基层,让群众成为文化创造的主体。
2019年春节期间,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中国文化馆协会等部门联合发起全国乡村春晚“百县万村”区域联动活动,中国东、南、西、北、中同步上演了一部“全国乡村春晚大片”。在千千万万个村庄,无数农民兄弟,放下锄头上舞台,他们自办、自编、自导、自演、自赏一台台“乡村春晚”,在“自嗨”中释放了情绪,放飞了自我,表达出对小康生活的礼赞。据统计,2019年“乡村春晚”网络联动吸引了3078.7万人次在线观看,春节元宵节期间各地群众文化活动网络参与超过4.65亿人次。全国观众在线上身临其境、参与互动,真正体现了“乡村春晚”的时代感和人民性。
乡村春晚的主角大都是中老年人,对年轻人而言,他们更钟情于在直播平台上放飞自我。过去一年,更多的人涌进直播平台,对于年轻人而言,拥有一个直播平台的账号,就像拥有微信号一样普遍。吃饭、穿衣、遛娃、旅行……人们将各自的生活日常通过直播展现于外,塑造了一种全新的网络文化景观。
直播的低门槛为普通人参与文化创造提供了机会。虽然各直播平台都有自己的产品定位和一定的美学取向,但这一空间并不是同质化的,而是完全开放的,它提供了一个充满了张力的文化空间,为多种文化的汇聚创造了可能。直播平台上,一个个90后、00后,勇于展示自己的个性,绽放自己的才华,创造出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文化。他们的身上已经褪去父辈的羞涩和内敛,处处散发着新时代中国人的自信。(记者 韩业庭)
- 标签:
- 编辑:马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