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婴幼护理  婴幼喂养

年龄焦虑与可疑的代际想象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1-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聆听思想声音 感悟时代温度

Jan 19, 2020

年龄焦虑与可疑的代际想象

王晓华(深圳大学)

近段时间,微信等自媒体上出现了一个暧昧的鄙视链。它以年龄为尺度,形成了含混的等级制图式。随着相关言说的流行,年龄焦虑开始弥漫。

代际想象形成了强大的语义场

与传统文化语境不同,这种言说渲染老的可怕:一旦变老,人就会僵化,难以掌握新兴技术,等等。有趣的是,老的边界不断前移,甚至已经威胁到了90后。受此影响,不少19岁的女性称自己为大妈,30多岁的人已经属于“化石”。上面的表述虽然不乏搞笑意味,但却折射出流行的代际想象:以年龄为尺度,人类形成一个向上的阶梯,后来者总是处于高处,具有无法匹敌的优势。这是个可疑的假设,反例可谓不胜枚举。譬如,60岁的中国人王斌章退休后创立天堂伞业,63岁的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过程思想。这是浮现于我脑海中的两个例子。如果需要的话,读者可以自行脑补相关故事,列举可以提出的反例。显然,仅仅根据大众媒体所提供的文本,我们就可以找到大量年长者走向成功的励志故事。由此反观部分自媒体的年龄话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落入了生理决定论的窠臼,重演了年龄歧视的陈旧套路。它所表达的是种线性的时间观,假定生命会保持固定的走向。事实上,情况绝非总是如此。00后不一定比90后年轻,70后也未必比80后“老”。当一个因循守旧的“后生”与锐意进取的“老者”同台亮相,谁更有资格被称为青年呢?答案或许不难给出。

然而,由于援引了进步叙事和代沟(Generation gap)概念,这种代际想象形成了强大的语义场。谈论它的人们展示了对于“进步”的自信,假定一个物种会始终选择向上的路。在他们标绘出的历史图景中,无数旋梯拔地而起,不断延伸到更高处,而顶端则站立着年轻一代。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拥护它的人渲染中年人的油腻和老年人的无能,尤其是他们对新技术的隔膜乃至抗拒。在他们看来,几乎所有的新的流行趋势都见证了代际更迭的必然性:抖音、吃鸡、大对体、直男、手势舞、葛宇路、负债、疾病、微动作、实验性网文、风,速度强权……诸如此类的新话语都彰显了 “老一代”的“老”,暗示他们已经与时代脱节。当相关言说进入职场,结果几乎不言而喻。随着招聘广告上的年龄要求日益苛刻,许多90后已经患上了焦虑症,担心自己被日益激烈的代际竞争淘汰。当相关情绪蔓延开来,每个人似乎都处于危机之中。

年龄不是一个终审判决

事实上,上述年龄观并不新鲜。以年龄为尺度的鄙视链早已生成,具有多种版本。依据自己的喜好,言说者可以建立不同的坐标系,分别凸显年幼、年轻、年长的优势。存在众多临时性的理想国,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居住于其中。老聃曾羡慕婴儿,认为后者是无为的典范:“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知其雄,守其雌……复归于婴儿。”(《道德经》)这种说法虽然展示了独特的视角,但却难以通向具有普遍有效性的结论。如果每个人都像婴儿般无为,那么,我们这个物种就无法延续下去。正因为如此,儒家倡导完全不同的年龄观。在《论语》中,孔子曾经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这是有条件的肯定:只有当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未闻道时,他/她才不如后生。反问句的使用凸显了当时的主流立场:在许多人眼里,来者可能不如吾辈。相比于代际关系,孔子更相信个体生命的内在进展:“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人生的阶梯的确存在,但它属于个体而非群落。个体可以选择向上的路,探微索隐,登高望远,渐入佳境。倘若足够幸运,他/她会从自己的30后进展到70后。这是孔子层层递进的年龄图式。它引入了“希望的原理”,演绎了更为积极的生存哲学,因而获得了更为广泛的支持。如果说其中存在需要反思之处,那么,就是它仍未克服等级制的思维惯性。在它所允诺的远景中,天平依然处于倾斜状态:年轻人大都处于弱势地位,老者则站在高处。对于儿童和青年来说,这种图式意味着压抑,必然引发另一种年龄焦虑。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改写年龄哲学,渲染年轻人的优势。这正是现代性开启时的情形。从五四时期开始,青年文化逐渐占据上风,引发新型的代际想象。这种变化虽然具有合理性,但同样蕴涵着新的问题。当人们不断渲染年轻人的优势时,鄙视链已经悄然形成。一旦约束机制丧失作用,年龄焦虑就会不断蔓延。显然,在建立更为公允的年龄观之前,这种焦虑必然挥之不去。

从先秦到现在,年龄图式不断变化,婴儿、老者、青年都曾处于坐标系的高处,但又都随时会被置于鄙视链的下端。只要天平依然处于倾斜状态,那么,就总有人无法摆脱年龄焦虑症。解决之道在于引入平等的年龄观,告别倾斜的年龄图式。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均弥足珍贵。这并不是牵强的安慰之语,而是生命的真理。恰如存在主义所言,一个人可以自由地赋予年龄以意义。她/他可以是年轻的年长者,也是年长的年轻人。年龄不是一个终审判决,而是可以掌控的变量。这正是人的物种优势所在。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89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